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
字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是新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高质量发展“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之一。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为动力,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和高度的历史主动,围绕建设贵州特色田园乡村的奋斗目标,彰显贵州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特色优势,协调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打造有效防治返贫致贫风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健全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五大样板”,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产业和就业双管齐下,打造防治返贫致贫风险样板

用好“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等政策,稳定就业和推进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守住不发生大规模返贫的底线。一是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坚持产业和就业双管齐下,持续巩固脱贫人口有组织地参与产业发展和购买公益岗位服务等实现稳定就业成果,提高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监测预警与即时处警,做到重心下移、防线前移、动态清零,掌握防治返贫致贫风险主动权。二是推动“三个融入”巩固易地搬迁扶贫成果。推动搬迁到城镇的脱贫人口生产方式,从小农经济的为吃而生产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为卖而生产,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农工商产业发展的从业和就业,从家庭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生活方式从自我满足转变到相互满足,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传统生活状态转向城镇丰富多样的生活状态;交往方式实现从相对封闭的农民传统社会关系转向比较开放的市民现代社会关系的转变。三是促进脱贫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已有一定基础的脱贫产业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长宽高远”发展,持续不断打造一批特产名村名乡名县、旅游名村名乡名县、文化名村名乡名县、科技强村强乡强县和集体经济强村强乡强县。

聚力建设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百年品牌、百年产业、百年企业,打造山地农业现代化样板

用好“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政策,坚持以产业振兴为主线,统筹推进乡村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是以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为重点,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百年品牌。聚焦“烟酒茶药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比较优势,全省一盘棋统筹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打造,推出贵州好酒、贵州美食、贵州好茶、贵州良药等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有效增强我省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特色产品成为市场“开路先锋”。二是以最具成长性的优势产业为支撑,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百年产业。重点推进具有规模优势、工艺优势、历史传承的茶业、生态畜牧业、中药材产业、林下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瓶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重把产业项目更多分布在县域、把就业机会更多留在农村、把产业增值效益更多分给农民。三是以最具活力的企业为龙头,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打造一批百年企业。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链主培育,打造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联合舰队”。深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组织方式,培育和扶持农业农村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促进特色产品品牌化经营和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统筹推进村集体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一体两翼”融合发展,打造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样板

用好“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出的深化“三变”改革等政策,推动形成以村集体合作社为主体、以信用社和供销社为“两翼”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一是以村集体合作社为主体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深化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变”改革,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让静止的资金动起来,让闲置的资产变现出来,做大集体经济。健全村集体股份利益分配机制,规范操作程序,形成集体积累、干部激励、群众红利、经营获利协调的分配格局。引导村集体合作社利用资金“入股分红”方式提供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户代耕、乡村供销、农村电商和农资经营服务。支持村集体合作社管理好国家涉农政策资金发放,管理农业项目和公益项目资金投放,管理好脱贫攻坚形成的设施和资产效益释放。二是支持村集体资本入股供销社。促进供销社深化与村集体合作社融合发展,为农产品销售和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市场服务。发展农村寄递物流,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三是支持村集体资本入股信用。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将农村建设用地收入、农村宅基地集体股份、生产性设施设备量化为村集体资本,整体入股农村信用社。制定集体资本信贷服务村集体经济合作金融发展管理办法,运用封闭运行模式,完善村集体财务制度,积蓄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

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和工农互补,打造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样板

用好“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构建功能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造乡村振兴必要条件。一是做好人口减法为乡村振兴减负。按照人口集中度配置教育、医疗、社保公共资源,让城市不断增强吸纳农民进城的能力。重点推进已经“离乡进城”的农民安居乐业,推进农民“离土进厂”转移就业,不断减轻乡村振兴压力。加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转移就业,让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二是做好发展加法为乡村振兴加力。着力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城市人下乡的双向拉动,发展城市蔬菜、肉食、禽蛋乡村直供基地,发展乡村周末度假经济,建设形成提供农事体验、乡村民俗、农家膳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全面融合发展的农业园区经济和乡村经济带。三是做好要素配置乘除法加快城乡工农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小镇重点支持有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作坊集中发展,带动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变就业。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让城市人在乡村拥有自己的粮仓、牧场、菜园、果园、茶园、药园、花园,在乡村发展自己的产业、基业和企业,实现城乡互动。落实保留进城居住和就业的农户村集体成员资格的政策,让农民在城乡之间进退有据,居民自由流动。

创新推进乡村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打造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样板

乘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东风,按照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构建打赢乡村振兴持久战的体制机制。一是乡村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完善“五级书记”抓振兴的体制,“四个优先”分级落实制度,“四个不摘”政策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科学定位乡村振兴目标制度,构建精心规划乡村振兴空间布局制度,完善乡村振兴重点县扶持机制。二是乡村建设体制机制。重点健全完善政务服务就近就地机制,民生服务同步同标机制,资源资产同权同价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城乡生产力布局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将重点产业发展项目、重点民生项目、重点城镇项目向乡村振兴中心村镇倾斜制度。三是乡村治理体制机制。重点强化以乡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夯实乡村基层组织经济基础机制,健全村民自治多样化实现形式制度,健全基层自治全过程民主政治制度,探索建立农业全产业发展利益分享机制。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