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的调查
字号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自贸港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我们近期对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发现,金融机构聚焦自贸港重点产业,更多支持深耕海南企业,助力企业多元化转型发展,并能将党建引领和金融服务结合。但被调研对象也反映存在堵点,如民营企业在热带水果种业研发方面有制约,银行、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需提升,自贸港建设新要求与当地传统生产方式间有矛盾,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发展待匹配等。建议加大对热带水果种质资源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银保结合产品,进一步优化、细化渔业等传统产业转型管理模式,推动土地要素发挥积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差异化发展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关键词:乡村振兴 金融支持 自贸港

海南省近一半人口(49.5%)为乡村人口,农村土地占比超过80%,乡村振兴对建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至关重要。为更好地了解海南乡村振兴实践及未来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近期我们赴海口、临高、儋州等地的村镇、农业企业及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发现,金融在自贸港特色农业发展中已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但受访对象也反映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困难,需进一步引导解决。

一、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一)聚焦自贸港重点产业进行资金支持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地金融机构聚焦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牧场、深海养殖、共享农庄等自贸港重点产业积极开发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农户增收致富。

一方面,对当地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如海口农商行自2019年以来对从事种质资源研发与经营的海口市云龙镇七彩乐园共享农庄(以下简称七彩农庄)累计发放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临高农商行自2017年9月以来对建有全国最大金鲳鱼深海网箱养殖基地的海南海丰渔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丰渔业)累计发放9000万元贷款,并对从事热带水果种植的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地人农业)进行了多次流动资金贷款与支农支小贷款支持。这些资金加快了当地特色企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步伐,有利于其塑造专业化、高端化的现代新型农业品牌形象,并带动了当地乡村人口就业。

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对乡村给予整体授信,帮助农户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如儋州农信社在白马井镇福村创建儋州首个“央行支农再贷款示范基地”,为福村渔民量身定制“再贷款+海洋渔业+整村授信”的贷款模式,结合“线上+线下”方式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2022年1月至10月,为福村渔民授信3000余户,实际发放贷款137户,金额达1112.57万元。在此资金支持下,福村渔船已经由2016年的100余艘增至目前的300余艘,并已初步形成了渔业捕捞—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

(二)对长期深耕本地农林经济的实体企业给予更多支持

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已在海南深耕特色产业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是自贸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海南金棕榈集团成立于2004年,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施工、花卉苗木生产销售业务的基础上,逐步进入种质资源领域并开展种业研发,是海南民营企业100强企业。海丰渔业成立于2002年,持续专注发展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产业,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龙头企业之一,是首批海南省行业十强品牌单位。天地人农业成立于2000年,拥有凤梨、蜜柚、火龙果、香蕉、番石榴等多个热带水果的优质品种、迭代品种及先进技术的储备,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其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分红3840万元,带动贫困户平均增收3000元。

对这些长期深耕海南的企业,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如海南省农信社制定《关于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九条措施》,对受疫情影响的农业相关企业给予一定期限内的利率优惠,同时通过调整还本付息、展期或续贷等方式延缓客户还本付息压力。海口农商行于2022年6月向海丰渔业新增授信490万元,年利率5.5%,期限12个月;2022年8月又运用人行支农支小贷款资金给予企业510万元的资金支持,年利率5.5%,期限12个月,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

(三)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企业多元化转型发展

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在深耕本地的同时,还根据形势变化积极谋求转型发展。如七彩农庄2020年之前的主营业务是为酒店和高档小区提供园林花卉,受疫情影响较大。为此,七彩农庄加大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多元化力度,将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结合,探索种业研发、特色民宿、乡村康养、配套娱乐、亲子研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并带动海口云龙镇1000多户种植户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再如,天地人农业结合自贸港产业发展重点,在热带水果种植基础上在临高规划建设热带水果种苗基地,并建成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共享农庄,打造集蔬菜瓜果种苗培育、生产、引进、交流、孵化、推广、示范栽培于一体的新型高效农业服务中心。海丰渔业大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研发力度,牵头成立了“海南海丰海洋牧场产业化联合体”,推动海南深水网箱产业链上下游长期合作,降低农业风险和经营成本。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当地金融机构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创新支持方式,帮助其度过阶段性资金困难期。如海南省农信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渔业转型升级的十条措施》,从信贷保障、金融服务、转型升级、产品创新、担保方式、融资成本、信用体系等十个方面入手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助力海南渔业转型升级。临高农商行主动了解海丰渔业的资金需求,探讨增信模式,通过扩大抵押物授信范围、增加网箱动产抵押担保等创新担保模式扩大信贷资金扶持,助力具有先进远洋捕捞和加工生产能力的民营深海渔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将党建引领与金融服务相结合

海南省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中特别注重党建引领,并据此开发了特色化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两类模式,一类是“党建+信用村”模式。如农行海南省分行将市县对村级党支部评选结果作为筛选“党建+信用村”的重要参考依据,要求每家支行至少打造2家“党建+信用村”示范点,计划到2022年底存量“党建+信用村”达到1000个以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分行推动智慧乡村建设,为农户提供便捷的线上产品服务,利用总行开发的农户信息建档系统(FAS系统),通过手机银行、微信、自助终端等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贷款业务的线上化、快捷化和便利化操作,使广大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普惠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3月末,已累计建成“党建+信用村”751个,在此基础上发放农户贷款32998笔、28.82亿元。

第二类模式是“党员+”模式。如海口农商行推出“党员先锋贷”红色信贷产品,将党员的“红色名片”与产品创新相结合,解决党员在乡村创业致富过程中的资金难题。该产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模式,面向符合条件的党员发放普惠性特色信用贷款,具有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速度快的特点,是党建金融产品的新尝试。

二、调研中反映的问题与困难

在调研过程中,受访对象也反映了当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既有金融业自身的问题,也有企业实际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影响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作用的发挥。

(一)民营企业在热带水果种业研发创新方面存在制约

海南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明显,国家高度重视海南种质资源培育和经济作物育种,也给予了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很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支持。但调研中了解到,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国家研发体系,也很难获得相关财政补贴,对其在产业链上做大做强形成一定制约。

如海口市某重点种质资源研发民营企业表示,种质资源研发投资周期长、前期回报率较低,企业仅培育黄金果新品种的研发资金投入总计就超过2亿元,且需要五年左右的培育期。在此过程中,企业经营存在多方面制约。一是企业为解决流动资金不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而适度发展部分农业娱乐配套项目时,无法获得政府部门批准,很难以潜在的经济收益支持种质资源研发。二是当前获得财政补贴的多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且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种业资源研发领域,以热带水果种质资源研发为主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相关支持。这些企业对市场需求特点了解程度更高,研发出来的热带水果品种更易形成市场规模。

(二)银行、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尚需提升

海南农业易受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否有配套保险产品是很多银行授信与否的关键要素。调研中发现,海南省不同种类农业保险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渔船保险发展情况较好,依海南省财政厅《渔船保险条款》计算,船龄10年、100吨左右、功率300千瓦的玻璃钢渔船,渔船综合保险费率为1.94%,保险金额约120万元,基本可覆盖渔船的可能风险损失。与此同时,受访企业、村民反映部分农业保险品类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是在热带水果种植保险上,存在对当地部分重点发展品种支持不足的问题。2021年海南全岛香蕉、凤梨、火龙果种植面积分别约50万亩、20万亩、10万亩。目前仅香蕉等少数农作物种植保险较成熟,多数热带水果如凤梨、火龙果等尚无成熟的种植保险品种。二是在渔业养殖保险上,存在保额较低的问题。如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临高县主打金鲳鱼深海网箱养殖,保险公司虽为金鲳鱼养殖提供保险,但通常“几千万损失保险只赔几百万”。因此,尽管当地企业保险需求强烈,但投保不多。某企业反映其2018年向某保险公司投保金鲳鱼深海养殖网箱88口,总价值约2640万元。后各网箱内金鲳鱼突发疾病大量死亡,保险公司累计赔付906万元,覆盖约34.32%的损失。相比之下,其他常见养殖保险,如奶牛养殖保险,覆盖损失的比例可超过80%。

(三)自贸港建设新要求与当地传统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为实现产业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海南自贸港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但部分政策措施与传统生产方式契合度不高,对当地农户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形成较大冲击,存在潜在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隐患。如儋州市白马井镇福村一直采用“延绳钩海钓”的传统生产方式,但由于地处开发区,在自贸港建设中面临转型的问题。按照省里的要求要对“三无”渔船淘汰清理一批、纳管规范一批、转产转业一批(简称“三个一批”),而福村渔民学历不高,收入相对较高,渔民转产转业意愿不强。

(四)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发展匹配度有待提高

据被调研企业反映,海南当前土地性质及流转仍存在一定障碍。如某企业表示由于土地性质和用途不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被叫停,种质资源研发建设用地难以落实。另有企业表示,土地流转存在阻碍,现实中甚至出现有村民或村民集体通过增加地租、蓄意破坏经济作物等方式阻碍土地流转,很难实现连片流转开发。此外,还有企业反应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国土空间规划等政策稳定度不高,各部门之间政策也时常“打架”。如有的土地允许种植火龙果等经济作物,但一段时间后又不允许种植,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在此情况下,金融机构也很难将土地作为抵押物并提供信贷资金,不利于当地特色产业的长期发展。

三、建议

(一)加大对热带水果种质资源民营企业引种研发的支持力度

在财政补贴、课题研发经费等政策上,对民营性质的热带水果种质资源研发企业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机构一视同仁,给予同等待遇。在重视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研发的同时,也注重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研发,对开展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的民营企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二)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银保结合产品

在政府引导下,依托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由各县市结合自身产业特征试点覆盖重点产业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提升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鼓励银行在部分县市试点为“有保险”的农产品提供抵押贷款,银保合力应对外生冲击,解决部分欲投保农户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农业保险发展受制于政府补贴的现状。

(三)进一步优化、细化渔业等传统产业转型管理模式

一是统筹开发区建设与传统渔业平稳可持续发展,避免僵化执行“三个统一”政策,在严控新建“三无”渔船的基础上,对尚未到达报废期且可以到达安全要求、遵守我国渔业法规的渔船和渔民,允许其在登记备案渔船后仍从事渔业养殖和捕捞作业,直至渔船达到报废期为止。二是提供可预期收入与渔业收入基本持平的转产工作岗位,提升当地渔民的转型意愿。

(四)切实做到多规合一,推动土地要素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乡村振兴用地规划,将多规合一落实到位,明确土地性质、土地用途,避免政策随意改动或自相矛盾,给予市场主体明确而统一的政策执行预期。

二是增强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研发、远洋渔业转型升级等相关产业发展用地的灵活性,通过规范、有效的土地流转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难题。

三是引导商业银行提升对相关民营龙头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增强对符合海南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行业领头地位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将这些企业的各类经营权证作为抵押物的操作空间。

此外,还可以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差异化发展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质效。调研中了解到,海南农信社等本地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农信社因有社保基金存款,对农业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较大。但海南农信社同时表示,其社保基金10年期合约在2022年11月到期[③  农信社社保卡发行量占99.5%(工行海南省分行占0.5%),相应的存款规模较大。],正面临多家银行的竞争,未来存款压力较大,不利于更好地支持本地发展。建议引导鼓励银行根据自身优势适度差异化发展,如海南农信社(农商行)可利用网点便利优势和多年来深耕乡村金融的经验优势、客户优势和在地化优势,提供更具特色、更加多元、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可发挥其全国布局优势,整合其内部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资金资源,在为乡村振兴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对种业开发、深海科技等产业提供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金融研究所
张丽平 孙飞 邵弋
如需获得全文,请致电:010-65232727,或 E-mail:drcreport@drc.gov.cn 。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