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文化,不仅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文化,更是人们潜移默化、改变行为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文化对人有着熏陶、教化、激励的作用,可以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生态文化是对生态环境人文关怀的一种生态商,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在伦理道德上,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在审美趣味上,养成了欣赏大自然无比美丽的生态美学趣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过程中,生态文化大有可为。
一、生态文化是什么?
一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是生态文学,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
一件儿童利用废物做出的艺术品,是生态作品,是生态文化物质载体;
一件博物馆、展览馆中的物件,是生态记忆,是生态文化的传承见证;
一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题的演出,是生态文艺,是生态文化的大舞台;
……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化呢?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内涵的几个方面:
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支柱。生态文化以文化的形式固化、传承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优秀成果,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把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生态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生态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生态文化把和谐、稳定、循环、秩序、多样性及适应性等观念纳入伦理体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既关心人的价值和精神,也关心自然资源增值和人类生存基础,体现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是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
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最优化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为更好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手段,以及实施的战略、策略和制度。
二、生态文化的主要特性
1.整体性。如果社会氛围和绝大部分公民的道德意识都能高度认同生态文化,说明生态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主流文化。《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则是指抽象的观念、规范、原则。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形而上者之“道”,是一种“行为意识”,支配着个体行为方式。个体依赖感官刺激、情操陶冶、管理约束和理念引导,接受了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并形成特有行为模式。
2.传承性。当今生态文化中的很多内容由传统文化衍生而来,是传统文化的扬弃。先秦时期,典籍就有生态文化内容,如《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传统优良文化通过代际传承扎根于民间,有的以宗教形式或图腾崇拜根植于乡民观念;有的以约定俗成或乡规民约形成发自内心的守则;有的以乡风民俗或传统节庆活动流传于乡村,构成朴素的生态伦理。传统生态文化在历史前进的大潮中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内涵。
3.多样性。生态文化中的“人”和“自然”是多样化的,并表现为地域、人本和时序的多样性上。
地域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爱护自然行为,表现出丰富的地域多样性。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发生、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中进行的。不同的地域生态系统的差异性,自然产生带有区域特色的思想意识,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绿水青山,南方人习以为常;大漠孤烟,西北才有的风光。
人本多样性。地球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思想和经济文化差异,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因人类在不同文化基础上进化发育而成的多样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人本多样性。如东方人讲究“和为贵”,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
时序多样性。不同时代的生态文化,内涵和外延不同:一是生态文化必须顾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每个阶段生态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二是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并形成生态文化的时代性。
三、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应当传承什么样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呢?
天人合一。在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被表述为“天人关系”。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是大自然;人,是人类;合,是互相协同融合。在儒家看来,“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人与万物一起生灭,协同进化。人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生活在自然之中。程颐说:“人之在天地,如鱼在水,不知有水,只待出水,方知动不得。”“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效天法地”,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王弼注曰:“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安全,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违也。”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顺其自然,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
保护自然。我国古代通过立法,形成了按自然规律当时顺势取用资源、禁止灭绝种群等规定。夏禹执政时曾颁布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即春天三个月中,正是草木复苏、生长季节,不准上山用斧砍伐。夏季三月,正是鱼鳖繁殖和生长季节,不准用网罟在河湖中捕捞。管仲曾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尊重自然的君主),“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节约资源。古人认为,勤俭是关系生存败亡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延绵5000年仍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因素。《荀子·天论》中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历史上不少明君贤臣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识节俭美德的价值,所谓“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循的节约理念。
四、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创建生态文化
大力发展并丰富生态文化,并实现生态文化产业化。创作生态文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生态文化应当来自于群众,为公众所接受,并体现在公众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之中。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开展生态文化园区创建活动等,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化,形成文化搭台,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使物质生活、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顺应绿色发展潮流。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以贴近生活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地球日、环境日、森林日、水日、海洋日及全国节能周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造一批生态文化作品,设立一批生态教育基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公众参与和行动。发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环境NGO作用。不仅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和权益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更要承担责任、付出行动,爱护公共卫生,垃圾分类回收,不用“一次性”产品、超薄塑料袋,循环使用布袋和包装物等;还要发挥监督作用,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崇尚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国研网,http://d.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Detail.aspx?chnid=1002&leafid=26601&docid=5820203&uid=0204&version=dReport 发表时间:2020年4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