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⑥
从“根”上破向“远”处立 生态文明新征程突出系统性
字号

水清岸绿、鱼跃鸟飞、人安业兴。历经十年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征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新的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将聚焦重点难点,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深度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以系统性、协调性思维统筹推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成效显著:形成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84.8万尾珍稀特有鱼苗沿着金沙江顺流而下,这是今年6月初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举办的2024年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为金沙江中游“添丁增口”的成果。

金沙江上,除了次第排布的水电站外,还有江畔的鱼类增殖放流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细如蝌蚪的鱼苗已经装满放流站的培养槽,不久后就会被放流到金沙江中。自2010年以来,华电云南公司累计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903.3万尾。而今,越来越多的水电站加入到鱼类放流活动中。与此同时,水电站建设的增殖中心在保护鱼类的驯养与人工繁殖技术上已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水生态保护关键技术不断迭代进步,生态调度、鱼类栖息地保护、河流连通性恢复等传统难题陆续被攻克。

十年前,面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欠账,如何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必答题。而今,“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逐步成为共识。水电产业是缩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七个“聚焦”重大改革领域,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方面的重点改革任务,必将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度、更广度发展,解决一些困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持续深化:聚焦改革重点难点

列入三项改革任务首位的“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或是完善生态文明体制的重点之一,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和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会秘书处办公室(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与生态评价研究所)主任(所长)范振林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对下一步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着眼于解决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中的体制机制问题,重点做好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与高效率利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系列工作,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和保障。”范振林表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完善是一个系统创新工程,要进一步开展自然资源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改革,顺畅要素流转。健全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促进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维护和自然资源收益公平合理分配,不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自然资源严格保护、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杨艳看来,与之前的改革相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加突出市场机制,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以小切口‘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为例,近年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主要面临项目进入难、融资难、盈利难、风险控制难等难题。这些难题背后是制度顶层设计、法治保障、管理体制、实施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困境,比如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够,具体操作路径不明晰;相关推进机制不健全,政策实施过程出现偏差;部门协作不顺畅,项目统筹不够;法律空白、冲突问题明显,有法可依保障不够。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构建‘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机制。”杨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船到中游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杨春平坦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措施和之前相比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强,抓住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要啃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改革。

“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领域,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等都是需要大力推动的关键环节。”杨春平说。

三、重启征程:从“根”上破向“远”处立

7月末,中国石油传来成功开发首个新能源国际碳资产项目的消息,这个15万千瓦自消纳风光发电项目是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利用自有土地和网架结构建设的自发自用项目,已完成全部6期碳减排量核查,累计实现碳收益超1亿元,项目为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国内碳市场亟待与国际碳市场接轨,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探索为中国谋求在国际碳市场上的地位积累经验。

杨春平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改变,下一个阶段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污染和碳排放比较高的领域继续发力,加快向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转型,使得影响生态环境的根本性问题得到解决。

生态兴则国家兴,生态衰则国家衰。

在杨春平看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改革的协同性增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将有效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就体现出改革的协同性,这些改革措施将推动地方走出依赖土地财政、盲目招商引资的粗放发展之路,在推动经济发展时不再走偏激的路线,改变之前不顾地方实际拼命招商能耗高、排放高的重化工产业的倾向,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型。”

杨艳指出,加强统筹协调,是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方法。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更好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生态文明各重点领域的重点工作。

百尺竿头,乘势而上,迈步从头越。生态文明的新画卷已经徐徐展开,需要各方凝心聚力,以系统性、协调性思维,从“根”上破向“远”处立,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baozhi006.jpg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如需获得全文,请致电:010-65232727,或 E-mail:drcreport@drc.gov.cn 。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