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当今世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之深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之高前所未有,文化软实力成为影响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
一、文化强国建设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要通过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在一个充满文化滋养、文化创造活力的浓厚氛围中,增强人民的道德情操和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塑造力和文化传播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樊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强国建设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引擎。作为国家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力量源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战略之一。
第二,文化强国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精神文明境界的必由之路。
第三,文化强国建设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释放现代人类普遍价值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深刻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中,中国必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全球认同的国家形象,并通过领先的文化影响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副秘书长刘正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助力。首先,其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的输出和文化产业的壮大上,更在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其次,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二、优秀的文化产品、信息技术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动力
《决定》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在胡敏看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就是要充分调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文化生产者来说,要通过深化文化供给的体制机制,特别是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在刘正山看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文化产品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激发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推动全民族文化创新和创造活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展现国家的文化底蕴、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增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技术创新促进了文化创新,使得更多的人更深度地了解我们的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决定》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实际上是注意到了并且高度重视技术和创新相结合的巨大效应,这种结合不仅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樊鹏表示。
三、多措并举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City不City啊?”
“好City啊!”
近期,“ChinaTravel”火爆全球社交媒体,很多人将其归功于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并将该政策称为中国新的顶级名片。而这段语调起伏、十分魔性的对话,在网友们的争相模仿中火成了网络热梗。
《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吴丽云看来,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利用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他者”视角把我们的文化、生活、城市建设等中国形象完全呈现给世界。同时,要从订票、支付等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服务,继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使“他者”视角成为冲破西方民众对华“信息茧房”的一把钥匙。
在胡敏看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自强,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形成有力有效的对外传播格局。最重要的是大力构建适应各国人民文化心理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把“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好”放在突出位置。
樊鹏认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键要害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持续致力于传播能力提升,包括创新的内容表达和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以新颖有效的方式展示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社会发展和创新成就。
第二,争夺国际话语权,要注意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亟需改善国际话语环境,但文化传播归根结底是争取人心,通过文化传播充分展示中国国家制度优势、道路优势、文化优势以及各领域治理成就和贡献,目的是要确保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客观理解和充分认同,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第三,要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分享中国在全球挑战应对方面的诸多成功经验和成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反对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使中国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促进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与繁荣的全球社会。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从技术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国际传播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优秀文艺作品走向世界。从人才上,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文艺人才,为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从地缘上,要从东亚儒家文化圈、共建‘一带一路’等入手,构建文化国际传播路线图,实现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刘正山表示。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