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铖:讲好中国故事的“李子柒启示”
字号

最近,李子柒火了!这个隐居四川乡村的90后姑娘,因拍摄古风乡村生活、传统美食而爆红海内外。她的微博、抖音粉丝堪称巨量,在YouTube上的订阅量更有750万,与BBC、CNN相比毫不逊色。

除了收获巨额流量,官媒对李子柒亦是一片盛赞。央视如此评价:“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就在最近,李子柒荣获《中国新闻周刊》颁发的“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项:“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

盛誉中当然不乏质疑。有人质疑她的拍摄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乡村,还有人惊愕这样一个介绍中国文化的网红何以能被上升到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度。那么,李子柒凭什么获颁“年度文化传播人物”?

围绕荣誉与争议,也许我们要先弄清楚,李子柒展示了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讲了怎样的中国故事?她运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获得了海内外的广大认同?

视频中的李子柒,似乎无所不能。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她自己耕地种豆,砍竹做椅,荷塘采莲。显然,李子柒展示的并非中国农村生活本身。真实的乡村生活劳累而艰辛,不大可能穿着汉服劳作,用精美的陶器盛饭,远不及视频中的岁月静好。

李子柒过滤掉了乡村生活的粗陋与艰辛,呈现出一种被美化的乡村生活,但这并不妨碍她的价值。当她在镜头下专注着翻土、播种、挖姜、切丝、熬酱,仿佛化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亲身体会着劳作的韵律,也品尝着食物的滋味。在最新一期制作手工酱油的视频中,当她弯下腰一刀刀砍下黄豆,一棍棍碾碎,一筐筐筛捡,最终“哗”一声装满袋子的一瞬,观众们感受到一种生活的烟火气息。我想,这一刻打动了我们所有人。

李子柒用自己的勤劳与纤巧,成功展示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诗意之美。这本来属于乡土中国的寻常生活场景,却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与很多人的生活渐行渐远。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城市、吃着大棚蔬菜的人们,自然被李子柒视频中传递的四时植物自然生长、归田园者适时而食的欢愉所打动;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与视频所展示的田园牧歌式的慢生活,亦因反差而引发共情。

展示非遗,是令李子柒走红的另一方面内容。在她的展示下,蜀绣、竹艺、活字印刷等巴蜀非遗进入了大众视野,重新受到关注甚至被活化利用,成为全媒体时代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成功范式。

李子柒能获得世界的认同,还在于她在视频中展现了一个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女性形象。她尊敬亲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她勤劳操持,做菜、酿酒、编篮、做衣服样样精通,曾为了拍摄做兰州拉面的过程,经历了二十多次失败,废掉的面团做成馕吃了半个月。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宏大叙事,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恰恰是在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如果说,李子柒在传播方式上有什么创新之处,那就是抓住了当前正火的短视频风口。她的视频有点像默片,没有太多言语,亦没有旁白解说,更没有特效和花絮,在悠远的背景音乐衬托下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自然美好。她的视频拍摄周期往往跨度很长,比如拍生姜,从春夏之交下姜种开始,再到秋冬挖出窖藏,做红糖姜枣膏、姜橘酱和姜米茶……素材拍了三季,剪辑出来却只有10分钟。恰恰是这种“笨功夫”,让视频显得从容不迫、行云流水。

其实,文化传播不仅是政府或是文化名人的事业,李子柒收获的掌声恰恰告诉我们,讲好每一个中国人勤勉努力的故事,传递富有人情味的中国形象,就是有效的文化传播。

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912/26/t20191226_33985053.shtml 发表时间:2019年12月26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