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下一波疫情可能会在11月份左右到来,在今年夏天就把病毒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
目前,疫情尽管得到了缓解,但病毒的传播风险仍然存在。而且,疫情对经济影响深远。
4月8日,随着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中国经济开启完全复苏模式。对于一座大城市更是如此。
封锁(Lock Down)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它意味着人为地强制减少甚至暂停区域的人际交流。社交、经济、政治、文体,封锁的力度越大,受影响的程度越深。
武汉常住人口超过1100万,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223亿元,位列中国城市中第八位,7.8%的增速处于前排。常年被称为“大工地”的武汉,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加速奔跑的态势,如果没有这场瘟疫,2020年是有可能超越成都的。
76天的封锁,让武汉按下了暂停键。工厂停工,商场拉闸,除了生活最基本需求和暴增医疗需求外,所有经济活动一切停止。虽然武汉的相关经济数据还未公布,但从湖北省公布的2月财政收入来看,扣除土地收入后的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了98.5%。这样的数字几乎是休克的。
当然也不止武汉,全国范围内都经历着不同程度上的“封锁、停滞、解封、复苏”,而在疫情防控仍具二次爆发风险的当下,经济活动仍然处于被控制的状态。
从结果而言,传染病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行为状态。如果病毒不能短时间内消灭,如何复苏因封锁后百废待兴的城市?那些因社交远离而停滞不前的行业何去何从?又如何找寻“因祸得福”的商业机会?
在普遍感觉“没钱了”的当下,解决上述的问题很重要。
代价比想象更大
武汉的封城,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当新冠病毒席卷全世界之后,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等大都会都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封锁,但从力度来说,这些封锁都远远没有办法与武汉相比。
1月23日凌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当天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2月14日,武汉实施住宅小区封闭管理。一个小区一律只保留一个出入口。出入口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测温登记,审核放行。除就医以及防疫情、保运行等岗位人员外,其他居民一律不得外出。
高强度的封锁下,除必要日用品买卖之外,经济活动几近停滞。
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交通等行业,这些行业严重依赖现金流,在本应消费旺盛的春节黄金周却匆忙闭店停业,没有收入渠道,却还需要承担房租、员工工资等成本,一大批企业倒下了。
其次是制造业。制造业一个很大特性是传导性,如果产业链上的一个企业停止生产,其下游的所有企业都会受到影响。武汉这座聚集汽车、通信、电子、医药等多领域知名制造业公司的城市,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拿汽车来说,上汽通用、东风本田、东风雷诺等大型车企均在武汉落户,其中上汽通用和东风本田的武汉工厂产能均超过70万台。
此外更重要的湖北的上千个零部件供应商,产品涵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电子系统等各个领域,包括博世、德尔福、法雷奥、霍尼韦尔、伟世通、伟巴斯通等国际巨头。
每辆汽车大概有上万个零部件,每个企业都有几百家一级供应商和上千家的二三级供应商。零部件公司虽然对消费者来说近乎隐形,但对环环相扣的汽车产业来说,缺一颗特制螺丝都下不了生产线。
依托长江的九省通衢,可以让武汉以低廉的运输成本把零部件送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汽车供应链人士曾向我透露,一家车企有几十个零部件公司在湖北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但在危机来临后,不可或缺的武汉成为了下游厂商的“一筹莫展”。不少工厂的生产都因为在武汉生产的某些关键零部件的缺失而停滞。
《朝日新闻》给出的一个数据可以帮助理解。
2月份,在武汉设有工厂的本田汽车公司的生产量大幅减少达92%。而由于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停止,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线也减产了29.3%。
可以说在汽车制造领域,武汉扇动一下翅膀就能引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大震荡。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兹事体大。国内外的汽车制造商都向武汉以及湖北提出了“期望尽快复产”的要求。一汽董事长徐留平甚至写过一封包含“恳请”、“求援”字眼的函件给湖北省委书记。
工信部回应了这些请求。副部长辛国斌3月上旬就表示,湖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先复工。在4月8日解封前,武汉零部件企业几近全部复工的状态。
但停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未能马上消除。一方面是资金问题,湖北地区一级市场风投融资仍处“冷冻期”,这对于需要筹集资金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则是国外疫情肆虐造成的订单减少问题,这得看海外的疫情防控状况。
一些国家也出现了“减少对中国制造依赖”的讨论。日本政府将从价值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拨款22亿美元,协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撤出中国或转移至其它国家,以恢复中断的供应链。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亦提出类似看法,称美国也应为每家想要离开中国的美国企业负担搬迁费用。
比起一时的经济停滞,封锁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更大,影响也更为深远。
经济可以“动员式”复苏吗?
在武汉封锁后,国际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封锁悖论(lockdown Paradox)”。
它指的是为了遏制传染病,各国政府限制入境,关闭学校等。企业停止上班、取消出差及会议。从传染病学来看,是正确且必要的判断。但从结果来看,经济和社会活动停滞,将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产生的代价可能更大,由此形成悖论。
按照武汉去年GDP1.6万多亿元的数据,有经济学家大致匡算此次封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由于消费有乘数效应,如果按照乘数效应来推算,数据只会更加糟糕。
武汉的牺牲是巨大的。
但回过头来看,如果不实施严格封锁,仍由病毒更广泛地扩散到全国和海外,可以预料武汉防控初期的悲剧将在世界各地更早且更为频繁地发生。
封锁之后也成为了各国的防控手段。在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人没有免疫力,且病毒的特性未能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封锁手段似乎是唯一有效可以遏制病毒传播的方法。
封锁期间,“宅经济”成为万马齐喑中的一抹亮色。
全球经济活动大面积“停摆”,足不出户、社交隔离成为近段时间无数人的生活常态。这也让与“宅家”相关的需求短时间内膨胀。
从任天堂的Switch销量猛增,到《健身环大冒险》刚需配件“健身环”全球脱销和《动物森友会》的快速火爆,互联网重新连接了每一座“孤岛”,激发出许多新的需求。
生鲜配送、智能医疗、在线教育、直播健身、电子游戏等用户迎来新一轮疯涨。而复工潮的逐步开启,也直接刺激了“云办公”需求。
在众多科技迷的眼中,世界生产力过剩、环境污染,宅在家中工作娱乐是未来生活方式的必然走向。但可能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因为前所未有的传染病,这样的场景转换被大大提速了。
“宅系概念股”在之前一泻千里的美股中表现得尤为坚挺。由于明显的电商属性,亚马逊在集体重挫的科技股中率先反弹。“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流媒体奈飞近期的反弹行情明显强于大盘表现。Zoom视频会议、Peloton健身资讯、全球最大远程医疗平台Teladoc都是在疫情中表现不错的股票。
从另一个数据也可看出“宅经济”的巨大增幅。在中国全国财政收入大滑坡,2月份降幅普遍在两成以上的环境中,拥有多家巨型科网企业的浙江省一枝独秀,财政收入居然只轻微下跌1.3%。
前2个月,浙江企业所得税实现约291亿元,增长13.6%。增收主要来自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该行业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311.3%。主体税种保持较高增速,推动浙江整体财政收入维持正增长。
疫情期间学生通过软件在线上课,陆续复工期间各单位大量的视频会议、在家隔离的人们也会通过电商下单购物、打手游,这类企业很大一部分都在杭州。数字经济与互联网产业的逆势增长,最终体现为财政收入数据的“抗压”。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波宅经济的红利具有特殊性。人类社会尚未进入到“万物云”的时代。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回归线下,回归正常的人际交流是必然趋势。
随着武汉的解封,中国的重心逐渐从疫情防控全面转向经济复苏。仅从数据上看,中国制造业复苏速度,与冰封速度几乎一样令人惊讶。
3月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仅为35.7%,比一月大幅下降14.3个百分点。不仅是有记录以来新低,而且比外界预估和其他同类指数都低得多。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4月初公布的3月制造业PMI就大幅回弹到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
动员性治理,是中国的拿手好戏。这一点在疫情防控上收效明显,也在恢复生产上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仅靠复工无法解决经济活动的衰减问题。刺激到民众消费,重新取得外贸订单,重树投资者的信心,才能建立起良性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复苏。
来源:南风窗,https://mp.weixin.qq.com/s/qU9SiN11XRzDoyh41JNH4w 发表时间:2020年4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