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各项工作带来了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此,中央深刻分析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形势,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工作总要求,鼓励社会各界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变压力为动力。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充分认识当前严峻复杂形势中蕴含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综合挑战的准备。要深刻认识到,在今年如此重要的历史节点,如何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社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成为焦点,只有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才是稳中求进的主要着力点,而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则是根本大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所在,保护耕地事关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安全问题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今年是全国土地日确立30周年,为呼应“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发展战略,宣传主题定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毋庸讳言,传递出“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决心。因此,深入思考耕地保护“稳”“保”思路,对于发挥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平抑资源性超级波动、提振发展信心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耕地保护的“六稳”工作
对风险的认知,来自于正视现实: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2019年数据,全球共有1.35亿人处于粮食危机状态。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面临粮食危机的人数或将再增加1.3亿,总数将达到2.65亿。作为粮食进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与世界粮食安全休戚与共。虽然我国总体上不存在粮食安全的较大风险,但仍要密切关注疫情背景下可能发生的全球粮食危机,最大限度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深度不确定性风险。为此,在当前国际关系极为敏感、全球粮食贸易复杂多变、我国供给侧改革步入深水区的特殊叠加时期,应加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未雨绸缪与内部关系协调的统一部署,着力做好耕地保护的“六稳”工作。
一是稳粮食播种面积。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评价为1~3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这部分耕地应按照用养结合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二是稳永久基本农田格局。
依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兼顾区域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行政区划等因素,有的放矢、精准配置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区域的耕地保护面积,勾勒出符合我国整体生态系统特征的永久基本农田格局。
三是稳耕地保护的制度目标。
聚焦耕地保护制度蕴含的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生态等诸多要素,基于人地和谐关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中后期发展的要求,确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保护理念与机制。
四是稳耕地保护的政策供给。
立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土气热等因素,将耕地保护理解为涉及水、土、生物等多种自然资源的政策集合,既要稳定以新《土地管理法》为主体,基本农田保护、占补平衡、全域综合整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相关制度为骨架的政策体系,也要积极呼应《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
五是稳粮食产业链供应链。
按照“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方针,采取“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在立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
六是稳耕地保护的综合保障机制。
既要设立专项基金对耕地利用与保护过程中各类主体间的利益失衡进行综合补偿,更要继续加强耕地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科研力度。
二、久久为功坚持底线思维——耕地保护的“六保”任务
对形势的研判,来自于剖析现实: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以非主粮(大豆、植物油、肉类、杂粮等)为主,尤应关注非主粮农产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持续和稳定。以大豆为例,2019年中国分别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了5753万吨、885万吨,占全年进口大豆总量的75%;而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不明,两国的疫情形势不一,进出口贸易均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我国北方地下水位下降区持续北扩、地下漏斗区域不断增加,耕地数量重心和粮食生产重心向北偏移,形成“南水北调”与“北粮南运”的资源错配格局。因此,在当前气候变化、科技更新、需求变革等背景下,应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主动权,重点落实耕地保护的“六保”任务。
一是保耕地红线。
自然资源部监测数据显示,耕地保有量每减少133万公顷,粮食自给率将下降一个百分点。保证自给率就是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的粮食自给率须稳定在95%以上。因而,保护较大数量、较好质量、稳定生态的耕地红线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就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二是保粮食结构安全。
现阶段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使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稻谷、小麦等主粮供应过剩但高品质较少,大豆供给尤为不足,粮食供应与消费需求不匹配。应加快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供给侧与需求端的响应适应能力。
三是保粮食生产能力。
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基于全国、流域、区域等层面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要素组合和空间布局,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下的农业种植结构,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区域平衡。
四是保耕地“数质生”三位一体格局。
关注人民吃饱、吃好、吃健康的层次需求,从数量充足、质量富足和生态满足的粮食结构平衡,溯源建立起系统规范、多元融合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
五是保生态安全。
耕地本身兼具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效益,但长时期高强度、高负荷利用以及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等会破坏耕地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需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依据“双评价”成果,协调适应“三区三线”,紧密结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促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土空间。
六是保耕地永续利用。
调整农作物生产的投入、产出组合,系统优化耕地利用方式,适度“休养生息”的同时着力推动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土地科学”,https://mp.weixin.qq.com/s/sYsMIVJt91xvvwX85by0Eg 发表时间:2020年7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