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变革往往是科技革命的晴雨表。回顾历史,从18世纪末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19世纪末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造业都是率先受到科技革命影响的行业。制造业是科技革命变革的核心,是科技革命首先变革的行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首先引爆制造业的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制造业变革的新趋势,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所在。因此,分析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研究智能制造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对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与政策趋势
(一)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最早由美国学者赖特(Wright)和波恩(Bourne)于1988年在其著作《智能制造》(原文为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中提出。当时,赖特和波恩认为,智能制造是通过制造软件系统、机器控制、集成知识工程,对制造技术进行模拟,通过机器人进行小规模生产的一种制造过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的概念逐渐超越了赖特和波恩的定义,内容不断丰富。唐任仲(1996)认为,智能制造是将人和人的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引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从而实现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刘建萍和叶邦彦(2004)认为,智能制造是一种集制造自动化、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高新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智能技术和智能系统,并由此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于2016年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智能制造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智能制造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基于新一代科技革命涌现的智能技术,这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二是服务于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整个制造活动的全生命周期或所有环节,这是智能制造的全流程特征;三是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智能化特征,这是智能制造之所以称为智能的核心。当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车间式、工厂式、流程式的产品制造,向互联网、软件化、平台化、个性化的服务供给转变。智能制造可以是一个智能车间或智能工厂,比如无人智能工厂;可以是一套智能装备,比如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是智能供应链和智能制造的生态系统。智能制造表面上看是在实现一种无人化的智能系统,其实是更加强调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智能制造是泛指基于新一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贯穿于制造活动的设计、生产、管理、决策、服务等全流程、全周期的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的人—机器—环境管理决策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二)智能制造的国内外政策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支柱。日本和德国是制造业的强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20%左右。美国、英国和法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10%和8%。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28%左右。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不仅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智能制造,推出了一系列助推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德国于2013年推出的工业4.0国家战略,其目的是支持工业领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实质上,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日本于2015年发布《机器人新战略》,提出要保持日本的机器人大国的优势地位,促进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打造机器人技术高地,引领机器人的发展,并于2017年明确提出“互联工业”的概念,提出建设人与设备和系统的相互交互的新型数字社会。美国先后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2009年)、“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2011年)、“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2年)、“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2018年)等,旨在推动美国的智能制造的发展。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为了建设制造强国,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也积极布局智能制造。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16年12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到2025年前,智能制造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202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
二、智能制造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如今,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已经5年了,正在开启智能制造的新时期。过去5年,我国制造业发生了重要变化。2016~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由20.95万亿元增至26.92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达到28.1%。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数据,2016到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均增加12万台,到2019年年底,我国工业机器人总量达到78.9万台,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估计,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1.2万台(套),比2019年增加20.7%。我国工业机器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智能制造首先对我国劳动就业带来了明显的替代效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15年到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从业人员由5069万人下降到3832万人,平均每年下降309万人,平均每年按照6.7%速度递减。其中农民工是智能制造行业受到替代效应影响最为突出的人群,农民工在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由2015年的31.1%下降到2019年的27.4%(见图1略)。
波士顿咨询公司于2015年的研究报告《The Robotics Revolution:The Next Great Leap in Manufacturing》中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有30%~45%的工作(tasks)被工业机器人替代。据此匡算,我国制造业每年有250~400万人被机器替代,这与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从业人员下降速度基本吻合。
据中国发展基金研究会对苏州、东莞和杭州等城市“机器换人”情况的调查显示,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净减效应非常明显:苏州70%的企业裁员,20%的企业人员增加,只有10%的企业人员维持不变;东莞市从2014年9月至2016年底实施“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合计申报了2400多个机器换人项目,减少一线生产工人25万人,占全市登记用工量的5%,平均每个项目减少100人;杭州娃哈哈公司采用智能生产线后,每条生产线上工人由10年前平均为250人到现在的平均12人,劳动力净减95%。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认为,在未来20年,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将使得现有工作的26%被替换,而创造将近38%的工作岗位,净效应为12%,相当于新增9000万就业岗位。
通常认为,智能制造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犹如“微笑曲线”,即在制造业产业链的上端(研发和设计等)和下端(售后服务等)会有明显的岗位创造效应,而在制造业产业链的中端(制造组装等)会有明显的岗位替代效应。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智能制造是指基于新一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贯穿于制造活动的设计、生产、管理、决策、服务等全流程、全周期的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的人—机器—环境管理决策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其次,智能制造尤其是工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发达国家很重视,都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发展战略来抢占这个科技制高点。第三,智能制造对我国劳动就业规模和结构都会带来较大影响,一方面对过去依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存的农民工带来替代效应,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趋势,导致新创造出来的岗位面临短缺。因此,智能制造将对我国劳动就业规模和结构带来新的挑战。
因此,本文得出如下思考和建议:第一,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培育智能制造工匠,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其次,要加强智能制造业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监测和预测研究,既要结合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趋势,又要结合城乡人口流动规律,有针对性地研究智能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流动以及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升级培训,做好工人和农民工的技术转岗服务,做好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服务工作。
来源:大国人口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kVTeLonC6IojYnRvTNr5YQ 发表时间:2021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