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的大环境:我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
有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困难很大;二是机会很多;三是前途光明。
01
困难很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这几年有了非常大的变化,降到6%左右,有人认为会继续往下降,我不太认同,我认为中国经济潜力高于这个数。但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兼并、收购、重组、破产不可避免。一般来讲,经济发展速度高时,每个企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但是经济下行后,很多企业会消失。消失不一定是破产,还有很多是兼并、收购、重组。这个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都出现过,比如美国轿车工业,历史上曾有1000多家企业,最后演变为只剩下几家。所以说这个情况不是中国特有的,只是我们这几年正好遇到了。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国际环境以及跨国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人可能觉得国际化应该是好事,跨国公司来中国市场也是好事,但从管理学最基本的道理来讲,竞争对手增加,如果本土企业能力不够的话,在竞争当中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所以说市场开放是把双刃剑。负面影响以前强调的非常少,后续应多关注,比如特斯拉到中国,我们可以买到很好的车,但是对中国一些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经济转型异常困难。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所熟悉的正在成为过去。
图略
这个图片讲的创新的链条,从最右端我们比较熟悉的产品的生产,往左延伸为产品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基础科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特别行业领先企业,这个链条的所有环节都要做。有人说企业最主要的就是关注生产,不用关注基础科学,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很多优秀企业对于基础科学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才让他们在很长时间里具有非常好的竞争优势。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最擅长做的是最右端这一块,也有企业做了不少产品开发,有的甚至做了一些应用研究和极少的基础研究,但现在看来,我们需要从右往左完整地做起来。这非常不容易。
02
机会很多
刚才讲的是困难,接下来想说一下机会。机会有两个基本的观点。第一,比较雄厚的基础;第二,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新一代创业者大量涌现, 他们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不太同意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的研究表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增长和发展潜力是非常深厚的。
第一点,比较雄厚的基础。举例来说,电信设备有中兴、华为、大唐、普天等企业,运营商有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等三大运营商,无论是电信设备还是电信运营,毫无疑问都是全世界最好、至少是最好之一。从第三代移动通讯到第五代通讯,第三代移动通讯我们撕开一个口子,第四代移动通讯跟国际上并行,到第五代移动通讯在很多方面就已经领先了。基站数量来讲,中国大概是600多万,美国是30万,我们是美国的20倍。正是因为电信设备、电信运营发展非常好,所以ICT产业有了很好基础, BAT加上京东都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特别是其应用方面,我们也是世界领先的,还有科大讯飞的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是世界领先的。我们的高铁、核电、地铁等已走到世界前列,特高压也是世界第一,火电发电设备,经过三峡工程带动发展起来,工程机械也有像徐工、三一重工等这样的企业,航天、激光通讯、量子通讯、高性能计算机也在世界上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能源和新能源,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风电、太阳能都做得不错。
第二点,有相当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涌现,特别是新一代创业者的崛起。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业者一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很多接受了最前沿的教育,同时创业激情高涨。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只要能够做出产品,基本都有市场,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具体看一下以下几个企业。
大疆无人机大家都非常熟悉,在世界上的市场份额超过50%。华大基因从建立以来就引起很多关注,最近抗击疫情过程中他们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深圳的唐氏综合症患者,在华大基因介入之前比例是万分之一点九,华大基因介入后几年,这个比例降到了万分之零点九。
国科科技大家可能不是特别熟悉,是清华大学校友创建的。这家企业在创立之初开始跟微软合作,现在已经在数据库方面取得相当大成绩,并且已经在国内一些重要企业开始应用。
还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展示的成果:人工皮肤,质量跟日本没有差别,甚至某些方面还要更好,价格远远低于日本。远大科技集团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建立的,经过多年研究与开发,成功做出来的新型材料,可以用在房屋建设、桥梁搭建,甚至还可以用在汽车、飞机上。振华港机或者振华重工是1992年在上海建立的,目前份额占到全世界集装箱起动机的70%到80%,可能还不仅仅如此,港珠澳大桥就有他们的贡献。当然,港珠澳大桥反映的是中国整个工业、科技水平,而非单项技术,而振华港机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的航天技术也用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施工过程当中。
03
前途光明
从以上对于机会的阐述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前途光明,有多么光明,我想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就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第一经济强国不好说,因为测量指标有多种,但是经济规模是比较容易测量的。大家有疑问,国际上像美国的基础研究,实事求是地讲,在大部分领域超过中国。这实际上涉及一个问题——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有机会以后再去做,当然不是说基础研究现在可以放下来不做,而是说基础研究强,不见得产业强。高等教育方面,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有很大的进步了,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可以在加大内部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吸引人才。制造业与经济空心化是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国家的通病,而我们未来只要政策不出现重大偏差,中国经济发展没有问题。
二、核心技术能力与其它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两个例子说明。第一是中兴和华为,特别像华为这样企业,他们的市场开拓能力非常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也非常强,但在国际上还是受到了制裁,美国制裁或者打压非常厉害,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不光是这两个企业,从整个国家来讲,仍有不少的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虽然有很好的市场开拓能力,有很好的其它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核心技术不能取得更大突破,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这一点想说明一下核心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例子就是通过一张图片给大家看一下这些企业的发展趋势。这里面有五个企业——中兴、华为、大唐、巨龙、东信,在2000年以前这几家企业规模差不多,东信的规模甚至超过华为和中兴,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和中兴逐渐脱颖而出,大唐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真正在市场上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能力培养是一个各种能力培养的过程,其中核心技术突破是非常关键的。中兴、华为的技术能力非常强,别的能力也非常强,大唐的技术能力比较强但其他能力相对弱一些,巨龙更是这种情况,东信别的能力很强,但是技术能力就差的比较多。
图略
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和有效方法
刚才讲了技术创新能力很重要,怎么把这个能力培育起来?要有基本条件,有了基本条件,再加上提高创新的效率,能力就可以培育起来。
01
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就是指建立扎扎实实的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条件,这里列几条,一是要有专门的机构,特别是对大企业来讲,一定要有专门的科研机构,我国的航天系统、核系统为什么发展一直不错?最核心的是有研究院。我国很多企业长期以来能力得不到很快提升,就是因为研究系统太弱。
第二是要有R&D投入,还是以华为跟中兴为例,华为一年投入1000亿人民币,数字相当客观,整个国家也不过2万亿左右,华为一家占了二十分之一。
另外就是人才,一个是量,一个是质,人要多质要高。以美国硅谷的一家企业(应用材料)为例,这加企业有12600名员工,拥有博士学位的有4000多名,到这个企业去就参观,看着不像一个企业,更像是研究机构。还有龙芯,龙芯做芯片有独到之处,也非常注重员工的精神激励。新产品开发成功了, 他们跑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升旗, 向毛主席汇报,还给党员发毛泽东选集。
还有就是动手要早,不要临时抱佛脚。华为、中兴、远大科技发展到今天,就是在很早时就开始认认真真地做研究与开发,像华为万门交换机在1994年就做出来了,中兴通讯1995年就做出来,远大1988年企业成立时做无压热水锅炉,是全国最领先的。另外,千万不能用机会主义的方法搞科研,要长期坚持,在不断尝试中不断学习(learning by trying)。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企业家精神。 上面这些条件, 没有企业家精神, 都落实不了。再以华为为例,主要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股份只占1%,我认为华为不是一家典型的民企,某种意义讲更是一家拥有远大志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现代化发展;民营本身不一定能带来优势,一定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有时就是要有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再举韩国现代汽车的例子,这个企业的中央研究院有1万人,每年做汽车碰撞试验600到700次,每碰一次20万美元就消耗掉了,国内所有汽车企业加起来都没这么多。在他们的汽车试验场里面有7000多辆车停在那里随时准备做试验。正是因为这样的技术支持,他们每年的轿车产量在850万辆以上。我们国家虽然是全世界最大的轿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主要还是由跨国公司掌控,本土企业没有那么大影响。
02
提高创新效率
以上是基本条件,还要提高创新效率。一是学习已有方法,二是探索自己的方法。
学习已有方法, 在这里只举三个,一是运用技术集成方法,这里的技术集成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集成创新,核心是多学科的知识综合。二是坚持“精细化”原则,比如以多投入创新资源为基础的精细化。佳能在很多时候都建立两到三个课题组进行同一个应用目标的研究,这样几个小组之间可以相互竞争,也可以相互学习,加速研发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找到更好的技术路径。三是兼顾计划内创新和计划外创新。我把一个企业的创新归成两类,一类就是计划内的,如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围绕目标展开都是计划内的。计划外创新有一个特点,一是非计划安排,甚至是自发的一些活动。英特尔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当时他们开发一个产品叫做PCI BUS,新的计算机总线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可以把整个系统的绩效提高4到5倍,效果非常明显,但是英特尔公司高层说,我们不做这个产品,这是高层的决策,但是IMD事业部不同意。领导不让做、下面又想做, 这怎么办?当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怎么去应对?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创新是两条腿走路,一个计划内,一个计划外,如果我们更多做计划内的,会不会就处于劣势,处于下风?这个问题值得好好关注。
接下来想说一下探索自己方法,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北磨高科,一个中国石油。北磨高科是北京一家很小的企业,一年销售额不过几个亿,但是效益非常好,是搞制造的,净利润达到40%~50%。在制造业,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给飞机做相关配套产品,同时给高铁做刹车片,将来还想做飞机起落架。他们的一个做法是主动放弃低端市场,原来做刹车片,是给很多工程机械企业配套,发现这些企业拿货后付款不及时,于是主动放弃这个市场, 向更高端发展。怎么才能保证质量是可靠的,技术是先进的?他们提出一个口号,即“在质量和技术上要超越用户的需求”。我们一般讲,要满足用户需求。他们认为这是不够的,一定要超越用户需求。这就要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所以他们另外一个说法叫做,改革和管理要为技术创新服务。只有留住最核心的技术人员,才能把核心技术真正做出来。
中国石油的例子说明国有企业也可以搞创新,而且国有企业有很多别的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比如风险勘探方面,几年前中石油的西南油气田发现了非常大的气田叫安岳大气田,储量1万多亿立方米天然气。中石油的做法是,以管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他们出台了风险勘探政策。如果钻100口井要求必须90口以上有油有气才是通过考核,这种情况大家就会去找一些低风险的井位。但是,低风险往往没有重大发现。中石油拿出来专门资金让大家去做探索,认为哪个地方有油有气就用这个钱去做,即使没有发现油气也没有关系。通过这种方法打开了局面,中石油很多地方取得了很大发展。
中石油还充分利用内部市场,把很多世界一流的技术做出来了。比如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还有西气东输当中的高性能钢材。在中国搞创新非常不容易,你做创新别人往往不理解、不接受,更不愿意用这个产品,我把这个现象叫做“后来者劣势”。你有好东西人家不用,怎么办?自己先用,自己用好了,就可以发展起来。不光中石油,中兴通信,华为也有类似做法。
四、创新与国家政策
刚才我们说企业核心技术很重要,企业应该怎么做,其实国家政策也很关键。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失误也不小,甚至说比较大,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国企业其实没有选择,只能加入到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体系里面去,包括生产、创新也包括市场。好处是立竿见影,所以过去几十年发展非常快。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没有建立起以本土企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说的严重一点就是很多产业实际上是建立在沙滩之上,如果发生重大的国际局势变化,发展可能就会遇到很大挑战。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要不要有度,是不是开放越多越好。从历史和理论角度来讲,都不支持这样的观点。只举一个例子,日本轿车工业发展非常好,丰田应该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轿车企业。日本的经验不是开放,他们的市场一点都不开放,但是人的脑子很开放,学习技术时很开放。市场不开放,从1960年到1980年,日本市场上卖出的所有轿车,只有不到1%是进口的,而且没有合资企业。MIT 的一位著名专家MICHAEL CUSUMANO研究这个现象时说到两点,第一条是高度保护国内市场;第二条是在高度保护国内市场的同时让日本国内企业开展充分的竞争。这不像我们,几个大汽车厂都想找一家或者找几家国外汽车公司抱大腿,所以最终结果就是国内从整车到零部件,从核心技术到利润到品牌做的都不太好。老百姓更没有得到好处,我国国内市场上轿车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外。
再举一个例子, 谈一个观点。我们经常讲,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原则上是对的,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技巧和做法。比如有人说,美国国防部其实是世界上最大的创新组织。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琢磨。国家要不要搞自主创新,要搞到什么程度,很多年以前大家都不同意搞,但如果过于依赖外部资源来搞开放式创新,其实是有问题的,越是优秀的企业越更关注内部创新。一般来讲,优秀企业20%到25%开放给外部或者跟外部搞合作是比较合理的,总体来讲还是以自己为主。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分析地区发展、产业发展的,我想请大家关注是,波特对于国际化有她独特的判断,对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有一个判断,一是认为在国际化的条件下,国内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越来越重要;二是对亚当斯密理论的评论,他说比较优势理论说好听一点是不完全的,说不好听一点是错误的。
以本土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理论框架:基本模型与三种状态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有扎实的理论做基础,这样判断不会出现比较大的失误。中国一定要建立以本土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力争尽快做到中国的个人或者组织愿意用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而中国工厂愿意使用本土零部件。如果不能走到这样一个结果,中国未来发展可能就比较麻烦。
五、国际化竞争和远大志向
前面已经提到现在面临国际挑战,包括跨国公司挑战,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在国际化时代,不是一流就要被淘汰,这无论对个人来讲还是对组织来讲,包括企业,都是一样的。比如从人均的视角看,北京能不能超过以色列,甚至是两个以色列?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理想,我们的人均水平永远赶不上别人。现在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外国人在中国高校里面任教的也越来越多,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国际化竞争。跟同学们聊天,我经常反思,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是不是世界一流的。我是山东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不应该仅仅是跟韩国合作,而是应该把山东真正做成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当然社会各方面也应该比较发达。这就涉及到每个人重新定位,每个组织的重新定位。
创新是一项事业。举三个例子,一个是清华,一个哈工大,这两个学校都有自己特点。清华是主动请缨,做航空发动机。我们国家, 在这方面一直做的不够理想,清华领导班子就主动请缨搞发动机;能不能搞好是另外一回事,有这种精神就比较好。哈工大我是充满感情,在那里上学呆了四年,前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刘永坦院士做的雷达对我国做出重大贡献。这项研发,在我上学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做,长期坚持几十年做一件事情实际上很不容易。
接下来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讲一讲企业家精神。深圳地铁一位副总,1998年就在深圳地铁,一直做了20多年副总,刚刚退下来,他为中国地铁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产化应该说就是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比如支持了长客,经过20来年的国产化、自主创新,这个产业应该说真正走在了世界前列。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也为中国高铁的发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企业家精神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不要抱怨外部环境不好,下定决心排除一切困难,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来源:微信号: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https://mp.weixin.qq.com/s/wJHGikczwCWCt3zj7PhM1g 发表时间:2020年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