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只要有上下级关系,就有一个管理问题,具体说就是管人管事管制度。有时候会听到大家议论某个领导管的太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也有时候说某个领导什么都不管,做甩手掌柜的。究竟一个领导管的多好,还是管的少好,还真是一门大学问,简单说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历史上有很多领导因为管的多,而造成下属没有创造空间,不能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比如,蒋介石就是这种管理方式,台儿庄战役的时候,担任前线总指挥的李宗仁将军向他提出两条请求,其中一条就是不要越级指挥。虽然不好确定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多大程度归功于蒋介石没有越级指挥,但至少说明了他的越级指挥是经常的,产生消极效果也是人所共知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时候,他老先生就飞来飞去,多次到前线直接指挥。对此,美国军事顾问巴维特将军就说,毛泽东与蒋介石最大的不同是毛泽东没有专机,他只好自己待在指挥室里等待捷报,而不可能飞往各地,代替前线将领去行使指挥权。
反过来,历史上也有因为管的少造成失败的例子。比如说街亭战役中,诸葛亮对于马谡的管理就失之于宽。虽然派了王平辅佐马谡,但是对于排兵布阵的重要问题,却没有指导到位,而恰恰是这个布阵问题导致了马谡的失败。
看来管的多、管的少,都有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才算是管得好。在中国革命史上,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管得好”的战例。一方面,中央强调“看齐”意识,强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强调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又给各野战军和各地以较大裁量权,允许他们“相机而动”。各野战军也是如此,在辽沈战役中,钟伟率12纵相机攻打沈阳就是生动战例。可以说从统帅部到战役指挥部,各自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发挥了最大的整体效益。这对我们日常工作当中的管理,也非常有启示意义。
要管得好,要处理好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的关系,还要善于在动态中把握。因为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来说,涉足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在初始阶段比如至少在第一个工作周期内,要管的尽可能多一些、细一些。这是因为对于新的工作领域,情况是不熟悉的。为了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应当对工作领域做详实而深入的调研。这个时候防止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主要的,既不能想当然的依靠过去的老经验老做法老套路来处理新的工作领域的事情,也不能情况不明就贸然决策发号施令。老话叫做: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墨点子多。管的细,并非是说每一个层级的事儿都要包揽决策,但是应当了解清楚工作的细节。随着情况的逐渐熟悉,关注的重点就要逐渐从细节、流程向着方向、原则、理念、用人等方面转化。
其次,多管还是少管对不同的干部和下属是不一样的。有的干部责任感很强,干事创业的动力十足,擅长研判形势,把握战机,经验丰富,做事缜密,对这样可以独当一面的干部就不用事无巨细的去管,而更多的是体现领导的一面,也就是提出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上的指导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工作的主动性不太强,经验不太丰富,胆大心粗或者不擅长谋划、不屑于谋划的干部,则要加强指导,不光是提原则要求,还要把落实层次的重点、具体要求、方式方法都讲清楚。
第三,对重要的事情要管得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习近平同志也说,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对于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抓紧抓实抓具体。薄一波同志曾经回忆,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毛主席就对各地“打老虎”的工作抓得非常紧、非常细、非常具体。他每天就直接坐在薄一波同志的办公室,盯着各地报来的“老虎”材料。即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繁忙的战斗间隙,也要开展这项工作。类似的,在党的七大上,他亲自做工作,希望大家把王明等人选为中央委员。等投票结束之后他还不肯走,一直等着工作人员把票统计出来,得知王明当选才离开了会场。作为全党的领袖,他对这些重要事情亲力亲为,一直抓到了细节。
第四,对于遇到的新情况新形势下的‘新任务要多管、细管。比如对宣传工作当中,新媒体和网络宣传就是新生事物。在这个领域,过去的经验用不上,过去的办法不好使。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新老干部,都面临着从观念到技能、作风、机制体制的革命。要担负起领导的责任,某种意义上,必须认识早一点、深一点、超前一点。所谓没有预见就不能实现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带领团队大胆的实践,而尤其重要的是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努力从其中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和结论,用来指导团队的实践。这种情况下,非多管细管不能奏效。
对于共产党人,要明白,管,不是为了显示权力的存在,不是个人逞强好胜,是为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的合适与否,要以效果来检验和调整。
来源:微信公众号思想火炬,https://mp.weixin.qq.com/s/PgS7xwYQQi_2_CyK5FgEzg 发表时间:2020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