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正式发文,同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文斗乡撤乡设镇,成立文斗镇。这是2019年国务院《行政区划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湖北省第一个完成撤乡建镇的乡。5月28日,文斗镇正式挂牌。
2011年以来,恩施州先后有16个乡撤乡建镇。截至目前,恩施州88个乡镇、街道中,共设有5个街道、54个镇、29个乡。10年来,全州建制镇数占比从44.18%提升到61.36%。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撤乡建镇已成为助推城镇化的“催化剂”,撤并后的乡镇机构有了集中精力办大事的基础。那么,撤乡建镇后,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什么利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近日,笔者深入恩施州的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部分乡镇,进行了实地探访。
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民意之所需
5月19日,笔者从利川城区出发,经省道利彭线再转县乡道,两个多小时后到达文斗集镇。这个位于利川市西南部的小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修的沥青道路连通新老街道,观光休闲公园随处可见,公共停车场功能完备,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旅游公厕一应俱全……
“文斗撤乡建镇,真正顺应了民意。通过乡改镇的机遇,集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斗镇镇建办主任李玉海在文斗生活了大半辈子,参与了文斗撤乡建镇全过程。据他介绍,文斗乡离利川城区89公里,是该市最偏僻的一个乡镇,与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相连,虽说是“湖北烤烟生产第一乡”、煤炭水电大乡,但与周边乡镇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集镇建设严重滞后。
2013年以来,文斗乡党委、政府动议撤乡建镇,先后在3次人代会、6场“两代表一委员”和本土专家座谈会上,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在发放的7200份问卷调查中,赞成撤乡建镇的问卷占85.4%,认为“撤乡建镇后,有利于提高文斗的知名度”的问卷占94.05%,全乡干部职工和群众思想统一,殷切期盼撤乡建镇。七年多来,经过历届乡党委、政府的持续努力,文斗乡建镇的硬件条件具备,群众支持、指标合规,于4月14日获得省民政厅的批复,同意撤乡建立文斗镇。
由“乡”到“镇”,虽一字之差,却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机遇。
推进城镇化,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文斗撤乡建镇顺应民意的同时,也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利好。作为文斗“乡改镇”的力推者,该镇党委书记李中革信心满满:撤乡建镇后,能够提升文斗对外招商引资的知名度,推动各类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吸纳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在文斗汇集,不断增强文斗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有利于将文斗的产业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集镇管理模式也将发生改变,市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道路交通、集镇配套基础建设将会提速,从根本上改善文斗集镇面貌。
无独有偶。2018年7月获批“乡改镇”的咸丰县曲江镇,则成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样本。
曲江镇的前身为丁寨乡,距离咸丰县城10公里,省道椒石公路、恩黔高速公路和黔张常铁路从其腹地通过,是咸丰火车站所在地,县城总规划修订后有6个村(社区)纳入城区规划范围,交通十分便利。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有远近闻名的“内外八景”等自然风光和省级文物“风雨凉桥”等多处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推进咸丰新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提升镇域形象和知名度,传承“曲江”域名信息,曲江镇应运而生。
从“丁寨乡”到“曲江镇”,名字一变天地宽。对于撤乡建镇后带来的发展变化,曲江镇党委书记严克远如数家珍:地方经济发展非常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由50%、20%、30%变为40%、20%、40%;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催生出了一条咸丰大道,撬动了一座高铁新城,一大批项目正加快推进,每年的投入都在100亿元以上;融资渠道更畅通,招商引资的效果非常明显,外来客商都非常看好曲江这座新城。
“乡改镇”的放大效应,同样在恩施市盛家坝镇显现。2019年12月31日,盛家坝获批撤乡建镇,今年3月就有投资客商上门落户。去年,天津客商黄哲先后两次到盛家坝考察投资办厂,最终还是犹豫了,主要考虑到乡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相比镇有一定差距。今年3月,黄哲得知盛家坝“乡改镇”获批,主动与盛家坝镇党委、政府对接,并迅速“落户”,成立湖北憨巴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事蔬菜、药材种植和养殖行业,将建成投产。
助力精准扶贫,增强发展后劲
5月20日,咸丰县坪坝营景区附近的民宿老板田代云忙得不亦乐乎,接待客人的同时,随时有客人来电预订餐饮和住宿,300人的团餐已预订到3天之后。近几年,随着坪坝营景区的带动,靠传统的耕作、挖药材为生的农民,已转型吃上了“旅游饭”。
自2011年起,恩施州加快撤乡建镇步伐,先后有建始县花坪乡、来凤县绿水乡、恩施市白杨坪乡等16个乡撤乡建镇。“乡改镇”之后能带来哪些利好?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谭宇认为,“乡改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好,主要是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形成发展优势,实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进一步提高集镇的中心带动作用。有利于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按照现行规定,建制镇在用地方面有更多政策便利,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用地环境。同时,建制镇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上有更多权限。还有利于拓宽收入来源,增强发展后劲。随着小城镇的发展,人口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聚集,极大拓宽了地方财政收入来源,进而增强城镇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实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来源:《中国社会报》 发表时间:2020年6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