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才能院士参加央视科教《迈向碳中和》节目访谈
字号

image.png

碳中和与你、我、他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碳中和“长征之路”的推进,大家会越发切身体会到碳中和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2023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新能源首席专家、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才能应邀参加的《迈向碳中和》访谈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 10播出,现将访谈视频分享给各位读者,欢迎大家观看。

我国提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承诺,也是中国对全人类的承诺,在通往碳中和的路上我们不断地开发新能源,研发减排技术,但是仍然无法实现碳的零排放,那余下的二氧化碳该怎么处理呢?

一、自然界的固碳

image.png

二氧化碳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气体。绿色植物的叶片像一个个小工厂,它们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

image.png

一部分有机物变成植物生长的能量,另外一部分会变成淀粉储存下来,日后成为动物和人类的食物。植物用于生长的有机物最终都会掉落到土壤,然后逐渐往下分解,被动物微生物分解最终回到空气中。这个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固碳的过程。

image.png

二、提高生态固碳能力

image.png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1年,那时候的河北塞罕坝地区是一片荒漠,在荒漠中仅存一颗松树,被当地人称为“一棵松”。

image.png

几十年后,经过当地人民的不懈努力,塞罕坝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森林面积达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曾经仅存“一棵松”的荒漠变成了绿洲。

image.png

塞罕坝只是我国造林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00年以来,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大的国家,在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有25%左右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扩大森林面积只是生态固碳的一种,其它还包括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培养固碳能力更高的藻类等。

三、人工固碳

image.png

除了生态固碳,如今,科学家希望通过碳捕捉和利用技术,将排放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2021年,在中科院天津生物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在开展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实验。他们利用特殊的催化剂,在反应罐里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把植物合成淀粉的60多个步骤缩减成11个,把合成周期从几个月提速到4个小时。

image.png

一立方米反应罐一年合成的淀粉数量,相当于五亩土地一年的玉米产量。而且这种生产过程,还不受光线、温度、土壤、季节等的影响。

image.png

2021年底,用二氧化碳做原料生产汽油的科研项目,在山东邹城顺利完成中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了7年的时间,研发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制成了汽油,并从实验室走向了工业化的生产。

image.png

年产10亿吨乃至更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制汽油项目,正在筹备当中。如果二氧化碳制汽油实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image.png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