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德:存水入地,守护长江母亲
字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十分简短,但关于长江经济带的保护问题还是出现在了报告中。

“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却牵动着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的心,今年他带来的提案就是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问题。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指出。长江的生态问题出在哪儿?

李朋德根据长期的观测和调查研究认为,季节性干旱缺水、洪涝灾害以及污染是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长江流域湿地退化也是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方面,长江中下游旱灾频繁。长江中下游本是雨量丰沛之地,然而2011年4~5月,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发生旱灾,424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37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2019年8至12月,赣中南、湘中北、鄂中东部等地区又出现大范围干旱,造成65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洞庭湖周边的湖南常德、张家界、岳阳等地就有225万人受灾。鄱阳湖每年在枯水期水体面积一个月内就可缩小五分之一。干旱使湖泊的洲滩面积锐减,原本“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湿地加速退化。2019年,鄱阳湖极端低水位较往年提前近2个月,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另一方面,长江中游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并存。湖南在1998年、2017年、2019年的7月份,均发生较大规模洪涝灾害。其中,2017年造成1223.8万人受灾,83人死亡或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23.83万多公顷,倒塌房屋5141多间。鄱阳湖流域每年3~6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57.2%,7~9月,随着长江水位上涨,鄱阳湖年最高洪水位到来,又威胁湖区防洪安全。2019年7月中旬,赣州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山洪,圩镇被淹,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被毁,经济损失巨大,对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极端气候事件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不平衡是长江中游干旱和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区域气候模拟表明,极端降水指标在未来40年有所增强,未来15年长江流域洪涝风险更高。”李朋德说。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滚滚长江水推动着中国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养育着千千万万黎民百姓。如何落实好生态优先,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

李朋德认为,生态涵养是当务之急,要留住长江中游的水。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水是关键之关键。

“地表水库、跨区域水利枢纽工程,是目前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手段。建设地下水库,引导地表水入渗到地下,延长水的径流时间,可以起到同样的调节作用,并起到涵养生态的作用。全球地下水库约36%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或地下水质净化。长江中游分布有砂砾石和花岗岩风化带含水层,存在较多矿山废弃采空区和岩溶溶洞,具有建设地下水库、地下水涵养层的潜力。”李鹏德说。

对此,他建议:首先,要构建地下水库和地下水涵养层。封堵矿山废弃采空区和岩溶溶洞,构筑地下水库,涝季灌入蓄水,旱季抽排利用。利用风化带以及砂砾石含水层,构筑地下浅层阻水帷幕,增加地下水径流深度,减缓径流速度。将原本快速流走的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缓慢径流,涵养生态,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平衡问题。

同时,改良农业林业的耕作方式。在山地、斜坡地耕作区推广平坡耕作,拦截顺坡流动的地表水,将地表水引入到地下减少水土流失。鼓励旱地深挖耕作,深耕土地,加大水的入渗量和入渗深度。

此外,应加强地质勘查,查明风化带含水层、废弃矿山、主要岩溶地带的地下空间的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明确技术要求。

对于地下水生态涵养体系建设所需的经费问题,他认为,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将地下水生态涵养体系建设与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设立专项财政基金,激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

“深挖湖泊广积水,动态调蓄生态美。”李朋德认为,唱好新时代的长江之歌,需要我们存水入地,动态调蓄涵养长江生态。

来源: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https://mp.weixin.qq.com/s/tFS6YVu1fxIWMAZ9HPDMjQ 发表时间:2020年5月2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