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COP15成果价值转化
持续服务云南绿色强省建设的建议
字号
COP15大会第一阶段会议的成功在昆明举办,助力我省在国际社会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品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云南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议进一步巩固拓展COP15成果价值转化,持续服务云南绿色强省建设,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建设绿色产业强省;推动绿色技术突破创新、建设绿色科技强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绿色开放强省;促进多元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绿色人文强省。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既是国际社会携手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的关键性节点,更使云南加快走向世界舞台、走入绿色发展新阶段。COP15成果为云南建设绿色强省,推动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开放、绿色人文、绿色生态发展创造了重大契机。

一、COP15助力我省生态资源价值进一步释放

昆明COP15大会第一阶段成果丰硕,达成了《昆明宣言》,在历史上首次设置了最高规格领导人峰会,达到了凝聚共识、提振信心的多重目标。COP15大会体现出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关键作用,对云南而言,COP15的成功举办则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

COP15有助于云南在国际社会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品牌。凭借举世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性优势,云南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昆明宣言》是联合国多边环境协定框架下首个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政治文件,更是云南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代表走上世界舞台的重要标志,对云南在国际化品牌形象建设和知名度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

COP15有助于云南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云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COP15的成功举办为云南留下了丰厚的政策红利,推动云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基础上,通过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绿色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发展等方式,加快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COP15有助于云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多元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十分密切。云南作为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坚持“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建构,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这与联合国创建和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呼吁高度契合。COP15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云南的民族多元性和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助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二、建设新时代绿色强省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云南在本世纪之初即提出绿色经济强省建设方略,为全省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奠定了战略基调。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绿色强省的建设内涵不再只是生态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而是要走出一条绿色化、数字化、现代化、国际化融会贯通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大局、紧跟产业创新发展新趋势,把云南绿色崛起同世界绿色发展进程紧密结合,才能使绿色强省建设迈上新高度。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推进绿色强省建设是云南加快产业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变。产业实力强是绿色强省建设的核心内涵,当今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范式快速发展并持续与传统产业碰撞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算力、算法、数据为特征的新型产业组织方式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新特征。云南绿色强省建设不仅需要把经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更要把新的数字智能科技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去,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随着“双碳”战略和“双控”政策的实施,推进绿色强省建设是云南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提出“30、60”双碳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能耗、碳排限制措施的实施,全国各地面临严峻挑战。绿色强省建设要求云南在“能耗双控”的条件下,处理好能源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长远关系,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建立起以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力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科技、人文、生态深度融合。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推进绿色强省建设是云南发挥比较优势抢抓战略制高点的关键行动。当前,“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圈”区域竞争格局加速演化,全国经济地理版图深入重构,地区发展必须挖掘和利用好“区域个性”才能脱颖而出、异军突起。绿色生态优势是云南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个性,丰富“绿色强省”的内涵、探索“绿色强省”的路径,构建“绿色强省”的动力,传播“绿色强省”的经验是云南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的王牌,也是在全球命运共同体中屹立不倒的永恒优势。

三、巩固拓展COP15成果持续服务云南绿色强省建设的建议

我省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与联合国包容性、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COP15需成为云南加速发展推进剂,促使我省做好“绿色”文章,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样板”,更大力度、更加积极地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云南经验。

(一)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建设绿色产业强省

一是强化绿色工业支撑作用。突出工业在经济产业中的基础核心地位,加快工业体系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工业新支柱,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探索绿色工业发展方式,用好能耗指标调节工具,对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能耗、碳耗指标加强收储,用于保障全省重大支撑性、引领性项目落地实施。实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落实高耗能行业有序用电,推进绿色电价机制改革,扩大新兴产业发展能耗空间。实施工业碳达峰计划,完善工业碳达峰管理机制,开展工业碳排放动态监测,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实施企业碳效评价和碳效分级标识。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建立碳交易储备制度,培育一批潜在的碳交易项目。

二是加强国际绿色园区开放合作。强化中—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中—越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园等境外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国际绿色园区共建合作。推动国际绿色农业园区开展集农业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合作。立足云南绿色建材、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在东南亚建设境外工业园区,打通绿色工业跨境合作通道。

三是打造国际知名绿色产品。提升绿色产品原料供应、加工企业科技水平,着力推进品牌创新、运营模式创新、营销创新。发挥斗南花卉、普洱茶、褚橙、蒙自石榴、昭通苹果、诺邓火腿、丘北辣椒等区域性品牌影响力,以农业龙头“小巨人”、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培育云南特有、特色绿色产品。支持以薇诺娜、云南白药为代表的大健康产品以原材料生物多样性为标签,搭载亚马逊、Shopee、Lazada、天猫海外等国内外电商渠道出海,进入当地主流线下销售渠道,带动云南大健康产品进军海外。

(二)推动绿色技术突破创新,建设绿色科技强省

一是加强绿色科技开放式创新。依托云南高校院所资源,在绿色铝硅材料、绿色能源、绿色农产品、疫病防控、生态环保等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研发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研究院”等国家特色重点研究机构的作用,争取在优势特色领域与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形成实验室联盟,打造两亚绿色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是聚集绿色科技新经济企业。面向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数字化转型发布一批绿色科技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吸引绿色新经济领军企业落户云南。把握住科创板鼓励战略新兴领域企业上市的机会,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领域培育一批本土绿色科技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与以色列、荷兰等绿色科技创新大国在清洁技术、农业、制药、工业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打造绿色经济生态圈。

(三)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绿色开放强省

一是加强战略性对外发声。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绿色发展2050云南战略》及若干配套措施,面向国际社会推出云南绿色发展战略及路径。强化跨境亚洲象联合保护、大湄公河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项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扩大与邻国、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提升云南在国际生态保护中的参与度。

二是开展常态化机制建设。积极参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在昆设立常设机构。结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工作经验,探索多方共建生物多样性银行,以绿色融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围绕绿色金融创新,引进、聚集优质金融资源,打造绿色生态金融集聚区。争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在昆设立分支机构,打造绿色国际组织集聚区。积极争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工业大会、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等国际会议在昆举办,加强与ICCA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的联系,将昆明打造为全球绿色国际会议中心。

三是完善国际化标识标准。积极支持本土产品参与PEFC(森林认证计划)、FSC(森林管理委员会)、RSPO(可持续棕榈油圆桌会议)、雨林联盟、国际公平贸易等国际化认证,打造生物多样性拳头产品。探索建立云南特色生物多样性认证体系,重点打造生态农民认证、生态经营场所认证、生态企业认证等标识,扩大标准覆盖范围。鼓励绿色制造业转型,对获得认证的主体进行生态积分奖励,优先纳入公共部门“绿色采购”的考虑范围。

(四)促进多元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绿色人文强省

一是推动生物多样性减贫致富。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发挥省内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广一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宝贵经验。支持贫困社区参与保护区建设和周边发展,鼓励贫困社区接受专业技术协助,推动特色生物资源的标准化种养殖及规模化生产。发展生态旅游,借鉴“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旅游开发模式,将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一批生态种养模式、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推广到国际社会。

二是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融合。探索民族文化与自然保护良性互动,发掘少数民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外推广。搭建全球民族文化交流网络,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交流,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不同文化信仰、价值观和谐共处的社会形态多样性样板。积极参与不同文明间对话,致力于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和隔阂。坚持多元文明共存共生的和谐理念,整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资源,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