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醒的是,国际社会大规模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当前已告一段落,但该极端组织并未被彻底剿灭,而且其极端意识形态还在吸引那些排斥异己、具有暴力倾向的信徒。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日前警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正在重组,可能会在中东地区死灰复燃。与此同时,与“伊斯兰国”有关的恐袭事件在其他地域仍未止歇,持续引发外界忧虑。
据悉,该极端组织还拥有3亿多美元资金,有1.8万多残余势力转入地下,4万多所谓“圣战”分子游荡各地;各分支机构仍在兴风作浪,肆虐程度不减。
特殊的组织架构
2019年10月31日,“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丧生仅5天后,该组织通过网络喉舌宣布阿布·易卜拉欣·哈希米·库莱希为巴格达迪“接班人”,声称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警告“美国和异教徒及叛逃者的盟友小心报复”。
巴格达迪之死无疑是对“伊斯兰国”的一次重大打击,但该组织危险性不会因此减弱。
事实上,巴格达迪在“伊斯兰国”内部创建了一套混合型官僚组织架构,具有明确的接班机制。
该组织上层有等级之分,“埃米尔”居最高位,副手负责财政、军事、法律和社会工作,其他上层还有其所谓“立法委员会”等。在较低的运作层面,该组织权力呈分散化状态,包括在伊拉克与叙利亚的恐怖网络,在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附属组织,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独狼”等。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组织架构具有明确的责任和职能划分、标准的运作程序,因此很难通过定点清除其领导层将其摧毁。当前,“伊斯兰国”还在不断重组、调整,使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分散化。
分支机构兴风作浪
“伊斯兰国”的分支机构散布在南亚、东南亚、非洲和中亚等地。
在南亚,“伊斯兰国”南亚分支“呼罗珊省”(ISKP)十分猖獗。“呼罗珊省”成立于2015年1月,由“埃米尔”哈菲兹·赛义德·汗创建,是“伊斯兰国”最重要分支之一。2016年7月26日,哈菲兹在阿富汗楠格哈尔省美军一次空袭中丧生,随后3个继任者亦被美军空袭清除。
虽然分支头目相继被袭杀,但“呼罗珊省”当前仍至少拥有5000名武装分子,分布在阿富汗喀布尔、楠格哈尔、库纳尔、努里斯坦、拉格曼省及阿北部部分地区。该分支在阿活动的地理位置高度隐蔽,具备获取资金和武器装备的能力,为策划、训练、实施恐袭提供支持。
2017年1月以来,该分支已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安全部队策动近100次袭击,在巴基斯坦造成至少338名平民死亡,在阿富汗造成至少819名平民死亡。2019年5月,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警告称,“伊斯兰国”在中东失利后,已将阿富汗当作恐怖袭击的策源地。据一名常驻阿富汗的美国情报官员透露,近期发生在喀布尔的袭击,可以被看作是“伊斯兰国”对欧美国家发动大规模袭击的预演。
2019年5月,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呼罗珊省”列入制裁清单。此外,“伊斯兰国”还借印巴局势不稳之机,先后于2019年5月10日、15日新建“印度邦”与“巴基斯坦省”,扩张之势咄咄逼人,已将南亚视为新的日益重要的发展地域。
在非洲,“伊斯兰国”北非代言人“博科圣地”与西非分支“伊斯兰国西非省”肆虐不止。2015年以来该组织发生激烈内斗,矛盾难以调和,2016年分裂成两派,其中一派是谢卡乌为首的“博科圣地”,以自杀式爆炸和滥杀平民而臭名昭著;另一派是以阿布·穆斯阿卜·巴尔纳维为首的“西非省”,致力于攻击军事和政府目标。
2019年8月,联合国驻尼日利亚官员表示,“博科圣地”10年来在尼东北部的暴力活动已导致约2.7万名平民死亡。2018年底以来,“西非省”扩张势头惊人,拥有约5000名武装分子,其在尼日利亚针对军事基地策动袭击的次数明显增加,已造成数百名士兵死亡。
目前,“西非省”势力范围已从尼日尔、乍得地区扩散至布基纳法索、马里一带,甚至让整个几内亚湾处于风险之中。2019年1月,“西非省”喊话世界各地所谓“圣战”分子前往该地区并加入其分支机构;2019年3月,该分支第一次宣称在布基纳法索存在。
值得警惕的是,该分支不仅与当地社区合作,还向本地企业放贷款,注重拉拢,以图长期深入存在。2019年11月27日,该分支宣称对在马里上空的两架法国军用直升机相撞负责(机上13人全数罹难),这是法军40年来单一事件中最惨重的伤亡。
此外,“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还将撒哈拉以南地区纳入视线并作为拓展重点。这些地区国家的政府和军队追踪、监控和监视边境的能力不足,使其更容易受到“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冲击。2019年6月,“伊斯兰国”将总部设在刚果(金)的“联盟民主力量”招至麾下,从而再次扩大存在和势力范围。同月其宣称对发生在刚果(金)与莫桑比克的恐袭负责。
在东南亚,“阿布沙耶夫”“穆特组织”“伊斯兰祈祷团”“神权游击队”等当地恐怖组织已宣布效忠“伊斯兰国”,致使菲律宾棉兰老、缅甸若开邦等地区成为恐怖主义的“重灾区”。
2016年6月,部分武装分子宣称在菲律宾组建“伊斯兰国”地区分支,伊尼隆·哈皮隆任分支头目。2017年5月,数百名“穆特组织”和“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装成员突袭并占领菲南部马拉维市,挟持大量人质与军警对峙,成为该国自二战以来爆发的最大一次武装冲突。据菲军方统计,目前“阿布沙耶夫”武装有300~400名战斗人员。
2017年10月,哈皮隆在马拉维冲突中丧生;2019年3月,其接任者阿布·达尔也被菲政府军击毙。然而近几年,来自东南亚的所谓“圣战”分子、自杀式袭击者、有组织的训练项目和宣传视频都呈增长态势。联合国副秘书长沃龙科夫表示,在东南亚,“伊斯兰国”分支能够发起攻击,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妇女在计划和实施袭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开始蓄意攻击祈祷场所。
在中亚,“伊斯兰国”正在寻求扩大活动领域,呼吁开展针对公众集会的恐袭,特别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边界地区的费尔甘纳山谷。2019年5月,塔吉克斯坦西部瓦赫达特一座监狱发生暴动,“伊斯兰国”囚犯杀害了3名狱警。2019年11月,阿富汗境内“伊斯兰国”恐怖分子袭击乌塔边界伊什科博德哨所,造成2名军人死亡。
国际反恐警钟长鸣
过去两年,“伊斯兰国”在中东遭受重创,且战且退,日渐式微,但其分支机构策动的恐怖活动显著增加。
这些分支机构复制“伊斯兰国”10年前在伊拉克使用的战略,旨在扩大势力范围并削弱对手的力量。2019年前两个月,“伊斯兰国”分支机构策动恐袭502起;2019年前三个月,在尼日利亚策动恐袭44起,与2018年在尼全年袭击总数相当。
值得警醒的是,国际社会大规模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当前已告一段落,但该恐怖组织并未被彻底剿灭,而且其极端意识形态还在吸引那些排斥异己、具有暴力倾向的信徒。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还赋予分支机构更大自主权和灵活性,并利用宗教矛盾与教派冲突、战争与动荡、大国博弈与外部干涉等因素,伺机扩张势力范围。
自“9·11”事件至今,国际反恐战争已进行了18年有余,但以“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恐怖势力,仍令国际社会忧心忡忡。有分析人士指出,以暴制暴的军事打击手段难以从根源上消灭恐怖主义,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祛除“伊斯兰国”“基地”等恐怖组织的极端思想,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持久安全。
来源:《环球》2020年第2期 发表时间:2020年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