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应处理好 四方面的关系
字号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传承载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代,要着力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更加扎实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文化的灿烂成就和中国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增进与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沟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处理好“自塑”与“他塑”的关系。国家形象的塑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另一种是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工作,不仅需要“自塑”,也需要“他塑”。一方面,协同整合资源,通过主流媒体、高层访问、论坛会议等多渠道多层次讲述中国故事,做强主流舆论,搭建立体的国际传播格局。另一方面,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重视培养和扩大国际社会知华友华的“朋友圈”,通过各类媒体峰会机制加强与海外媒体沟通合作,借助国际主流媒体和地区重要媒体阐述中国主张和观点;研究国际友人助力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吸引海外机构和个人关注和传播中国,通过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更加直接、高效地讲好中国故事。

处理好我们“想说的”和公众“想听的”关系。当前,国际环境愈加错综复杂,国际传播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宗教、文化和观念多元且复杂。要不断优化议题设置策略,注重和加强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分析研判,找到我们“想说的”和海外受众“想听的”之间的“甜点”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无数个中国故事的根与源,是讲好中国故事、解决“说什么”的关键。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找到中国与世界的相同相通相融之处;要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对当代中国治理成就和经验进行国际化阐述和通俗化解读,挖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议题,比如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热点和公共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在强调“世界问题、中国方案”的同时,体现“人类问题、全球方案”,树立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处理好全球传播与本土传播的关系。全球传播是整体的传播输出,解决的是覆盖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媒体传播平台的全球化布局。要通过协同整合资源,进一步打造全媒体矩阵,加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统筹有力、协同联动、高效运转的国际传播格局。本土传播是重点地区的传播输出,解决的是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在传播内容、传播人才、传播运营方面实现本土化运作,借助本土化力量加强传播的针对性和贴合性,从而在具体国家和地区逐步消除跨文化传播的误解,并巧妙地体现中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要注重加强本土化力量的培养,从传播素材积累到议题设置和内容建构,再到对外发布,通过本土化运作讲述一个个故事,潜移默化地让海外受众产生地理和文化的亲近,从而提升传播接受度,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

处理好自有渠道和外部渠道的关系。要研究掌握现有媒体传播渠道、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播效率,更好适应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加强外部渠道利用,充分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国际主流媒体以及国际会议论坛等渠道“借口发声”,使中国声音通过受众自发地得到传播。另一方面,要注重利用丰富的自有渠道协同发力。社会组织“走出去”是增进民心相通、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和观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中华文化、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一批“走出去”企业结合企业海外实践,用事实说话、用案例说话、用数据说话,多维度传播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利益相关方互利合作、共建共享的故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球化背景下,还要充分发挥智库民间交流的重要作用,通过专业化素养和国际化视野构建智库合作网络,深入研究全球重要议题,深度参与国际话题讨论,构建全球开放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与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一道共同参与解决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际社会搭建沟通与信任的桥梁,向国际社会广泛传播中国智库的关切和声音,为国家赢得理解尊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陆如泉,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