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专家座谈会成功召开
字号

2023年3月18日,由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主办的“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专家座谈会在沈阳东北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主任乔军,原辽宁省工信委巡视员、副主任孟继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唐立新,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等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言,亿达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荫环,辽宁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张连波,东北大学副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峰等出席会议。

座谈会由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夏德仁主持。

夏德仁认为,第一,要充分认识到东北地区当前所面临的优势和潜力,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第二,东北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矛盾,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提升经济的活跃程度。第三,东北地区要进一步加快传统制造业全面改造升级,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创造新兴产业。第四,要把握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坚定树立保障国家五大安全理念。第五,要进一步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突破点。第六,要构建东北全面振兴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哈长沈大”一轴发展格局,围绕主要城市的发展带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第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东北地区再城市化进程。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认为,东北全面振兴可从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第一,东北全面振兴要在提振信心、转变预期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二是要坚持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三是要坚持舆论先行,提振信心。第二,东北全面振兴要在改革开放、培育市场主体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二是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三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第三,东北全面振兴要在发展特色实体经济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发展东北有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二是要进一步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三是要推动东北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认为,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制造业振兴,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振兴,是东北振兴的关键。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要坚持好三个方向:一是高端化。第一,制造业高端化不是都去搞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这些新兴产业,纺织、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都可以高端化发展。第二,要在保持和发展好完整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渐进式的向中高端迈进。第三,高端化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我们要强调自主创新,但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高水平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二是智能化。第一,要立足于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这个实际,久久为功,持续加大支持投入。第二,要抓好试点示范这个抓手,加快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应用,特别是要在试点中多总结经验,达到示范推广的效果。第三,要重视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这是提升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这里也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三是绿色化。第一,低碳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第二,推动工业用能结构的调整,积极构建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第三,要合理地界定两高行业和项目,既要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发展,但也不能搞“一刀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提出,辽宁要以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彭森指出,辽宁围绕结构转型、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方面制定了全面振兴新突破2023-2025三年行动方案,很有针对性,是实事求是且可行的。改革开放的45年以来,我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关键因素,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辽宁要从改革入手,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第一,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用改革来改善发展预期,用发展来提升社会的信心。要鼓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说话,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独立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第二,要推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特别是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要在土地要素、资本要素、数据要素等领域积极做工作,迎头而上,实现弯道超车。第三,要鼓励市场主体的发展发展,特别是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可以相得益彰,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只有在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的地方,才可能做得更好更强。此外,彭森还强调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认为,东北承担五大战略保障任务有特殊优势,而完成这一任务又任重道远。实现东北地区五大保障的战略定位,重点是实现经济重振,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当前东北地区仍处于经济企稳的爬坡过坎期和经济转型的攻坚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今年两会精神,要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重塑发展软硬件环境和完善营商环境,激发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向经济建设聚焦发力。东北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四座城市,经济总量超过东北地区的一半,也是东北地区目前唯一有基础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区域。要支持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夯实城市发展软硬件基础,重塑城市发展人文环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引领东北振兴发展新动力源。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来自于市场不断扩大,分工的不断深化,具体体现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升。尤其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一体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竞争力和增长动力越强。第一,要大力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一是俄乌冲突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将是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一个走势。二是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开放,在开放中谋求发展空间,在开放中掌握发展的主动,在开放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第二,要统筹安全与发展,需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一是粮食安全。二是能源安全。东北各省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形成产业集群,形成聚合效应。四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总的思路。要以城市圈为载体,以优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为重点,以国有经济布局一体化为关键,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基础,以开放布局一体化为引领,合力打造东北经济增长点,形成区域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布局。一是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三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四是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东北营商环境。五是紧紧抓住RCEP机遇,促进东北大开放统一布局。六是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第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新突破。建议一是抓住RCEP机遇,在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来形成东北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二是重点谋划好与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的战略布局。三是加大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优化。四是加快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五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培育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六是建立东北经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提出,要构建东北全面振兴的区域重大战略。要充分发挥央企作用,打造“哈长沈大”一轴战略,构建东北中心城市的区域内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以一轴为核心的城市联动发展空间模式,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第一,充分发挥央企在一轴区域的产业布局能力。东北地区要立足五大安全,特别是在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方面要发挥央企的产业布局能力。另一方面,要在部分重要产业领域,发挥央企产业链链长作用,例如在机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充分做好“补链”“延链”“强链”等工作。第二,依托“哈长沈大”一轴战略,打造东北三省与央企、京津沪、苏浙粤跨区域高端合作平台,打造东北全面振兴新格局、新态势。推动央企资本、各地区地方国有资本充分合作,积极引导和带动民营资本,构建东北发展新格局的投资生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市场一体化水平低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张玉阁建议,可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第一,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建设区域统一市场,打破行政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强化信息互通,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完善市场一体化的软硬件支撑。第二,提高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第三,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一体化水平。抢抓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速度加快的机遇,强化产业上下游关键环节控制权,巩固和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构建安全、稳定、畅通、有活力、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安全的供应链网络和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第四,提高区域协同一体化水平。强化规划协同、政策协同、市场协同,着力消除区域内城市之间要素流动的行政性障碍,加快推进区域内城市之间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最佳配置。

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主任乔军认为,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具备坚实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实力,应该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要清醒认识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差距短板,全省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做文章,着力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释放供给和需求有机结合新的巨大潜力。要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聚焦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把辽宁的教育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

原辽宁省工信委巡视员、副主任孟继民指出,东北地区要加深对粮食、食物、食品的理解,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树立大食物观,增加生鲜食品和加工食品供应,延长食品加工产业链和价值链,把东北粮食外运转化为食品外运,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延伸为强化食品保障。一是强化和落实大食物观。加快生鲜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全产业链的提档升级,推动东北“原字号”粮食向精深加工转化,向肉蛋奶等高品质食品转化。二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藏粮于仓和节约粮食工作,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资源,实现种子自主可控,农机持续升级,发挥好现有政策的作用,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农民和产粮地区政府的积极性,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三是加快食物产业链的智慧化升级。大力推广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扩大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在设施农业、畜牧养殖、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作业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四是扩展境外粮食生产基地。在充分利用东北粮食现有存量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在坚持自我为主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与外国特别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合作,争取再造一个境外东北平原,实现5000万吨以上的远景产量,扩大东北地区粮食“压舱石”的增量。五是通过“松水济辽”工程提高后续粮食生产能力。通过开通连接松花江和辽河的人工河,将部分松花江水调入辽河,在新开河段和辽河流域,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增加千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东北粮食“压舱石”的份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唐立新传达了全国两会精神,他指出,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意义重大。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唐立新认为,东北的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产业链畅通,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唐立新指出,辽宁拥有有组织制造的优势,把这种优势与新型工业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制造循环工业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符合东北特征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绿色发展和再城市化是东北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制度创新是东北区域绿色化、再城市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议向国家提出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制度创新试验区改革试点的政策支持,统筹行政体制、行政区划、土地制度、人口户籍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改革合力。第一,要转变战略焦点,把绿色发展作为目标,促进形成新经济格局。第二,以再城市化为绿色发展提供基础。第三,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四,推动工业结构向绿色化、节能化、智能化发展。第五,推动科技政策深化改革。第六,推动农村农业向集约化、产权化方向改革。第七,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打开向北开放新局面。第八,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