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召开了CF40“金思汇”第3期,会议主题为“从货币的演进与理论看数字货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肖钢主持会议。与会专家指出,货币是具有某种终极特征的激励规划,而货币制度演进的核心是增强规则的可信度。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必要性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私人部门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数字账户,而是方便其进行资产管理的复杂的超级账户,所以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没有必要;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推出央行数字货币势在必行,可以帮助我们提前思考和布局如何面对虚拟世界所带来的挑战。此外,数字货币可能会带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被削弱、全球金融稳定被搭便车以及反恐融资、反洗钱、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货币制度演进的核心是增强规则的可信度
讨论货币的历史形态和未来可能的形态,首先需要界定货币的本质,而目前对货币本质的探讨和研究,在数字货币层面上是严重不足的。古典货币理论、一般货币理论、新古典货币理论以及现代货币理论(MMT),都从不同角度对货币进行了探讨。新古典货币理论构成了当代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而MMT本质上是将货币当做某种财政政策或某种资产来运用。总的来说,上述货币理论都将货币当作“既定存在”,即在先验假定货币已经存在的前提下,研究和讨论应该如何运用,并未对货币的本质进行探讨。
货币是具有某种终极特征的激励规划,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有终极目的性,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从事劳动、交易、投融资等活动,均是以获得货币作为最终目标;二是有激励性质,因为所有人想获得货币,所以产生了竞争;三是有激励规则,该规则并不成文但有更直接的影响,所有人按照获得货币或者放弃货币的某种方式进行交易。
货币制度演进的核心就是增强规则的可信度。货币本质上是一种规则,货币最终是沿着让所有人都承认这一规则,进而降低因不可信而导致的成本的方向演进。所有的货币,包括数字货币的出现都是对降低因为判断是否可信所导致的社会摩擦成本的尝试。数字货币试图回答人们的关切。例如,比特币试图通过控制规则来解决破解货币滥发的问题。但这里存在“比特币悖论”,正由于其不会滥发,让比特币成为一种“良币”,更多地被用于储藏而不是流通,最终变成被“劣币”定价的资产。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种货币会因为其昂贵而稀缺的特点最终坍缩,难以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所有人都发现,发行类似的“币”可以创造财富,那么有限发行量乘以理论上的无限发行主体,总发行量就变成无限了。安全不是数字货币首要担心的问题,最让人担心的是可能会衍生出M2(信用)。
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必要性存在争议
信用本位在本质上是中央银行垄断发钞权。在信用本位下,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但是高信用国家的货币会压倒低信用国家的货币,这也是全球事实上美元化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央银行能够掌控货币发行权,但其在信用创造方面能力有限。货币对应的是国家信用,而不是私人部门的信用,除非央行或者财政部购买私人部门的资产才能影响私人部门的信用供需。所以一个重要的推论是,央行及财政部门只能影响无风险利率,不能影响风险溢价,私人部门信用状态才能够决定资金价格。
私人部门发行货币的背后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负利率广泛蔓延,二是企业和居民部门的税收压力日益沉重,三是跨境资本的严监管导致跨境支付变得极其麻烦。实际上,是私人部门试图通过逃避或者部分否定政府的发钞权、监管权和税收管理权。
虽然货币是公共品,但需要注意到公共产品的界限具有不确定性。例如,邮政曾经被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公共服务,但随着电信技术和物流也的发展,如今邮政体系几乎消失。所以私人部门想要发行货币,可能表明全球互联网本身就隐含着公共产品的属性。跨国私人部门也可能提供公共产品,其本身也可能成为公共机构。最终能在全球范围内存活下的私人部门发行的货币,是由少数具有信用的机构发行的。如果一家机构同时拥有支付体系和信用,事实上就已经拥有了发钞权。
私人部门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数字账户,而是方便其进行资产管理的复杂的超级账户,所以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没有必要。让人担心的情况是,私人部门未来有能力绕过“数字货币”“数字资产”,而直接以“Token”方式在分布式网络上进行跨境直接交换。只要不存在物流配送限制,基于信用以及合同而进行服务交换就会十分便捷,货币当局的监管权将被颠覆。
私人货币与公共货币的发行权之争是随着技术发展而演进的。公共产品的边界确会出现变化,但是该变化也和央行的产生有关。央行产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公共产品最终确权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效率提高、成本和风险降低。在货币领域,市场是呼唤央行产生和法定货币发行的。
货币具有法偿性,我们还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通胀、通缩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货币可能天然就是公共品。即便由私人部门提供货币能够带来若干好处,也很难去挑战货币的公共品地位。私人部门提供货币会挑战国家的主权、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其中对于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问题,因为跨境支付不方便而需要数字货币的逻辑是说不通的,是因为不同国家的发达程度不一样,所以需要有跨境支付的制度作为约束,而不是说通过发展技术来解决。
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势在必行。一方面,脸书等掌控大量资源的科技巨头,在“信用”、技术和能力方面,完全具备发行数字化“token”的能力。而法币外各种形式数字“token”的流通,必定会对金融体制的稳定和有序运行带来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新技术会不断改变传统实体经济的面貌,经济理论和实践会面临很多新的变化,而数字货币是顺应这种新形势的必要手段。通过实践,可以找到可行的方案并不断演进发展,提前思考和布局如何面对虚拟世界所带来的挑战。
数字货币带来的监管问题分析
数字货币可能带来监管问题。
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被削弱。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BIS下设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在最开始对加密资产项目进行评估时,这些货币的体量不足以对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但是Libra的出现改变了大家的看法。Facebook的强大用户基础,可能使Libra获得27亿甚至更多的用户。一旦其作为货币被广泛使用,一定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极端的情况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导致良币坍缩,各国货币出现稳定币化。在全球性稳定币被广泛用于国内支付的假设下,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会以稳定币进行标价,而国内政策却无法影响全球性稳定币的价值和利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被削弱。
二是对金融稳定的过度消耗。全球性稳定币兑换会导致大规模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一方面,大量资金从较弱的货币经济体流向全球性稳定币,加剧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稳定币持有者出现贬值预期或者失去信心,稳定币会面临挤兑风险。如果没有相应公共部门进行管理,其脆弱性高于其他形式的私有货币,甚至会引发稳定性、系统性的风险以及国际溢出效应,这是对全球金融稳定这一公共品搭便车的行为。
三是存在反恐融资、反洗钱、信息保护以及垄断方面的问题。
加密手段是否能包容货币的两难冲突仍有待研究
从相对浅的层次来理解,货币是大众愿意接受的、最直接的购买力。一方面,货币具有直接性,不需要再兑换成其他东西,就可以直接购买所有东西;另一方面,货币的购买力比较稳定。从供给方来理解货币的演进,货币可分为有约束的货币和无约束的货币,或者说无弹性的货币和有弹性的货币。对于有约束的货币(无弹性的货币),例如黄金等靠产量约束的贵金属和靠规则约束的比特币,其好处是不能滥发,坏处是数量有限,容易产生通缩。而对于无约束的货币(有弹性的货币),其好处是可以无限扩张,促进生产,坏处是容易滥发。信用货币产生至今40多年,就已经将利率降至零甚至负,耗尽了货币政策空间。这反映出人类的道德风险,因为可以无限发行货币,就容易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或者追求一些短期目标。我们始终在这有约束的货币和无约束的货币之间摇摆,加密手段或者其他技术手段的发展是否可以更大程度包容货币的两难冲突还有待研究。值得关注的是,无约束的货币,一旦开始自主发行,就开始信用扩张,所有发行方都会有道德风险,Libra也不例外。
货币演进始终和技术发展相关。未来数字货币发展还是可能和技术密切相关,而鉴于我们对于技术的下一步是未知的,那么对于货币的下一种形态也是未知的。安全是货币演进过程中发行主体需要考虑的第一要务。
来源:金融四十人论坛,http://www.cf40.org.cn/plus/view.php?aid=13931 发表时间:2020年2月24日
